作者 | 艾泊宇


作为中国车企最年轻的创始人,也是唯一的80后,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是如此的夸张、惊人。

作为蔚小理中最晚成立的新势力,只用3年就把30万以上高端车卖到销量巅峰。在一片大好的局面中,高歌猛进纯电领域,第一款产品Mega就失败。

而且不是小败,是惨败!

要裁掉20%的人,推迟所有纯电动车型的发布,大幅调整组织架构,股价大跌遭到投资人集体诉讼。

而这种局面已经不是第一次,甚至不是第二次了。

李想在2000年所有同龄人都去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创业,创办了电脑资讯网站泡泡网。

一年营收2000万,利润1000万,却在一天之内收到95%的员工申请辞职。

2004年创办汽车之家,3年就从一个后来者,成为了汽车网站的第一。

可是2008年遭到高管逼宫,要求罢免李想,股份缩水55%,作为创始人只剩5.3%的股份。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他:理性,叛逆,理想。

而恰恰是这三个特质让他总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取得超越常规的成绩,同时也造成了一次次的危机。

我阅读了10万字以上的资料,结合我对互联网和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我的产品战略方法论,用了一个礼拜,凝结出今天的内容。我想试图破解出,从李想本人的视角,他在每一次大选择的时候,是如何选择的,这其中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内容确实有点长,但是越往后越有料。

我是产品战略顾问艾泊宇,产品战略咨询与理论的开创者,欢迎来我的直播间更进一步学习产品战略的知识和方法。

第一次创业:泡泡网

网上常说80后是最惨的一代,上学难、买房难、养娃难。

但是即便如此,80后并没有躺平,从上学奋斗到现在,李想应该算其中的佼佼者了,同时也是特立独行的一位。人家高三都在拼命刷题,模拟考试,他却在家里捣鼓电脑。

爹妈之所以允许他这么做,也和爹妈有关系,爹妈都艺术工作者,工作忙没办法照顾他。

所以从小就在河北沧州农村的姥姥家生活,中学时期又跑到奶奶家生活,父母的管教肯定是不够的。

自己弄了一个“显卡网站”,高三就可以月入2万,那可是1999年,北京市中心的房价才3000一平,他一个月比父母收入加起来一年的。

同时他还发现那个时候是上网热,有很多人组装电脑,他认为如果把显卡网站升级为电脑资讯网站会大有前景,也确实,腾讯阿里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但这就要放弃上大学,那一辈人的父母都认为上大学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允许放弃大学,更何况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很可能失败,不如上大学学了本事再出来创业也不迟。但是李想搞定了他的父母。

面对人生第一次大选择,他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他是从三个方面判断的:

首先,大环境,互联网处于最火热的时候,如果再不进去就没有机会了。

其次,用户需求,那个时候有很多人组装电脑,但是市面上的电脑资讯网站都不够好,更新很慢,满足不了用户需求。

第三,他有这个经验和能力做好这件事,已经在高三验证过了。你看他不是从赚钱角度,而是从这件事能不能成立的本源角度理性思考和判断,颇有一点“第一性原理”的味道。当然可能也有第四个原因,就是高中都在赚钱了,压根没准备考试。

但是不管怎样,他说服了父母,如他所愿,在2000年开始真正的第一次创业——泡泡网,开启了他叛逆的人生。

虽然是还不到20岁的人第一次创业,但是因为他理性的判断,逻辑是通的,再加上他在产品上的集中发力,很短时间就实现了百万盈利,公司规模也扩大到了100人,巅峰的时候一年营收2000万,利润就有1000万。

同时又因为他的极端理性,眼睛里只有产品和用户,完全没有考虑团队的需求,所以出现了一天95%的人提出辞职的奇事。

这个阶段的李想是一个老板,但不是一个企业家,甚至不是一个管理者,更像是一个理性产品人。

虽然少了人情世故,但是他的理性和叛逆反倒是很多老板不具备的。老板无非就两种:上过学的和没上过学的。上过学的,经历了系统性教育,变得规规矩矩,不敢突破,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那就不可能第一次创业就冲进行业前三,我认为这是李想没去上大学的好处。没上过学的,凭感性,凭关系,蛮干,缺乏理性的分析,目标敢不强,变来变去,也不可能取得李想的成绩。

第二次创业:汽车之家

虽然李想遭遇了困难,但是他的理性和叛逆是值得学习的。而这在第二次创业时,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2004年他敏锐地感觉电脑网站行业不行了,想趁有利润换一个赛道,而不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磕。你发现没有,他非常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这其实也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

换什么行业和赛道呢?

他采用了四看的方法,也是我在产品战略线上课里讲的四维需求洞察法。

先看趋势,那个行业是未来的趋势,他精挑细选地选择了旅游、汽车、房产三个行业。

然后看自身,看看自己能不能干成,他发现旅游和房产都是人力密集型的,自己没人也不擅长管人,就放弃了,同时发现汽车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和电脑IT产品很像,很适合自己。

再看竞品,当时汽车网站行业里的人只是简单转发厂商的新闻稿,不做任何东西,又弱又懒,比IT网站的对手们弱得太多。

最后看用户,用户周六周日想看汽车的资讯没有,因为网站周末休息,想横向对比,又没有产品库,这是很大的需求,完全有机会去抢占用户需求。

经过理性的产品战略分析与判断,于是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汽车之家,一个汽车资讯网站。

在这个过程中他再一次展现和与行业常规截然不同的叛逆精神。

人家发把车P得贼漂亮的图,他发实拍图;

人家转厂商官方图,他非要自己拍;

人家周一到周五更新,周六周日也更新;

人家试驾完一周发稿,他当天熬夜发稿;人家投广告给回扣,他就不给。

这就是他们被行业恨死,但被用户爱死的原因。

2007年就超越了前辈成为行业第一。但这只是他的一个目标,他还有自己宏伟的理想蓝图:他不仅要做资讯,还要卖车,还要做保险做金融产品。

但他再一次忽视了团队的沟通,团队的诉求,只顾着自己的理想国建设,没想到遭到高管带头逼宫,要求罢免。

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白头贵人薛蛮子的相助,逃过一劫,但自己的股份大幅缩水,甚至失去对汽车之家的控股权。

一般人很难接受,但李想接受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活一口气,不是为了斗气,是为了争气。”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最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主义精神,才有了如此执着的创业精神,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并且在2013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了他打造一家百亿美金企业的理想。

也引出了他更大的理想:一家千亿美金的企业。这靠做网站是做不到的,作为中国首批特斯拉车主,特斯拉的成功给了他全新的方向——自己做一家汽车公司。

他的思考和判断是这样的:在汽车工业发展的100多年里,一共有三次突破性发展的窗口。

第一次窗口是流水线,这个窗口给了美国,出现了像福特、通用。

第二次窗口是精细化制造,给了日韩,出现了丰田、本田、日产、现代、起亚。

第三次窗口是从2015年开始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会给中国。

第三次创业:理想汽车

于是2015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妥妥的连续创业者。

在造车这件事上,他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叛逆。作为一个做了十年汽车行业的老兵,对汽车不能再熟悉了,可是当他自己开始造车的时候,却偏偏选择了和整个行业都不一样的产品战略。

这来源于他对汽车使用与需求的深度思考和精心规划。在他的设想中,车不应该按照现有的级别和车型来划分,而应该按照使用场景来划分,30公里以内和30公里以上,分别对应SEV和SUV,同时分别对应不同家庭组成,1~2人家庭和3口以上家庭用户。SEV采用纯电2个座,解决短途出行,SUV采用增程,有电车的驾驶体验,又能远途的时候烧油。

在他的产品规划里,就这两款产品足够了,根本不需要像传统车企搞那么多的车型,更极端的是连配置都只有一个,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够极致吧?这就是极端理想主义者的产品战略。

看起来非常不靠谱,可他偏偏成功了。

虽然SEV因为不合规胎死腹中,但是SUV作为第一款车,一上市就成功。原计划首批1000个订单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结果一发布30分钟就定完了,而且很快增长到30000个。

之后的换代车型L9876也极为成功,很快就成为了30万以上新能源长期冠军,连王思聪都放弃了库里南来买理想。

王兴曾说李想是少有的能Think Different的人。

他的第一款纯电产品Mega也是一款相当Think Different的异类产品。

但是为什么这个产品失败了呢?

因为他的产品战略在李想的理想世界里走得太远了,脱离用户的世界。

王兴又说了:“MEGA有点像是为理想CEO本人造的车。”

在李想的产品规划中,L6-9分别满足从3口到6口家庭每个人都能舒舒服服出行的需求,但无论如何装不下7个人。

如果像其他车企硬是装下了,后面两排的五个人都不舒服。但因为增程车要安装发动机,占了一大块地方。

所以必须要纯电的MPV车型才能让7个人,也就是夫妻俩+老两口+三个孩子。因为现在鼓励三胎,所以李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自己的产品是目前市场上绝无仅有的舒适体验,一定能拿到很好的成绩。

不仅如此,还能够顺理成章的帮自己进入到纯电领域,因为增程毕竟是一个过渡技术,未来都是要纯电的,如果再不进去,以后恐怕就进不去了。

所以如果这款产品成功了,那后面只需要把这个做成更小、更小、更小小的尺寸,就可以很轻松地推出不同尺寸的纯电产品,成功杀入市场。

你看这一切规划有多么美好,也就是因为理想太美好了,太合理了,压根就没想到这款承上启下的产品会失败,于是就跳过了产品验证阶段,直接大规模地宣传。

但是理想太过美好的时候,可能就是理想破灭的时候。

也有很多创业者会把自己的成功构建在一个自己怎么想都合理的假设基础上,但放在用户那里完全不是他设想的样子,终告失败。

这也是李想带给我们的经验:你可以叛逆常规,但不能叛逆规律。

如果你急于达到自己心中的设想,跳过必经阶段,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结语

讲到这,我们把李想人生的四次大抉择复盘完了。我问我的粉丝们,你们觉得李想成功吗?大部分人说他是成功的。

是的,无论是站在他的同龄人的角度看,还是站在他的同行人看,都是成功的。而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理性、叛逆和理想主义。

那他有没有可能更成功呢?不犯那些错误呢?

不行,因为他的那些失败经历,也是因为理性、叛逆、理想主义这三点造成的。

有得必有失,你不能只接受好的方面,不接受不好的方面。能把好的方面发挥到极致,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是很成功了。哪有只成功不犯错的人呢?三次创业已经证明这三个特质是从大量竞争者中杀出来的最有手段。

希望今天的内容带给你启发。如果有收获,请在评论区打个“有收获”,如果能写写更具体的感受,就更好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