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银、银河证券等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看好国企改革等因素推动中国医药股估值重估,而在国务院国资委年初召开的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中也提出了中央企业 “一企一策” 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另一方面,有市场观点认为,医药的央企体系在中药、医药流通及部分医药工业和医疗服务领域均有纵深的全产业布局和专业化运营,如若后续国企改革持续有新的进展,有望受到市场的更多青睐。

  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000566.SZ,以下简称“海南海药”或“公司”)自2020年3月与新兴际华医药完成战略重组,成为中央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来,受益于央企入主及治理改革带来的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推动助力,多年来已跨越式地实现了研发水平、营销体系和历史遗留解决方面的“三重”突破。

  近年来,海南海药在科技创新体系上进行了全面重塑,推进研发体系变革,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并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使得研发水平取得了跨越式突破。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和平台共建,充分利用国内专业院所科研资源,与中国药科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与中南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助力开展创新药物与仿制药的研发工作,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药研发体系。

  研发体系方面,公司积极引进高端研发人才,药学研发团队规模扩大到100余人,极大夯实了公司的研发基础与研发能力。公司研发管线已覆盖抗感染、消化道类、代谢类、抗肿瘤、心血管类、神经精神类和呼吸类六大板块。

  在研发成果方面,公司2023年获得了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及注射用头孢美唑钠2个仿制药批件,取得了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紫杉醇注射液、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和头孢克洛胶囊共7 个一致性评价批件,以及聚乙二醇 4000 散、枫蓼肠胃康口服液和双参活血通络颗粒3个MAH受让项目,完成 4 个仿制药品种注册申报、3 个品种一致性评价申报、4 个原料药注册申报。在中药研发板块,海南海药去年完成了3 个古代经典名方立项、同时开展枫蓼肠胃康颗粒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培育中药大品种等,做大做强公司中药板块。

  与此同时,近年来海南海药在营销体系变革层面也已取得重大突破。公司适应医药市场发展趋势,在巩固和深挖存量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大健康市场,拓展中医药保健赛道,建立零售终端销售渠道。公司强化对营销体系的管控力度,成立海南海药营销中心,新设中药事业部、大健康事业部、直营事业部、零售事业部、医院事业部、基础用药事业部,成立八个办事处等,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抓取业务增量。

  2023 年,海南海药切实做好存量和增量市场的平衡和资源配置,做到老市场有显著增长、新市场有重大突破。公司部分药品先后中标第八批国家集采、苏桂陕联盟集采接续、广东和京津冀 2 个省级联盟集采等。从近期的营销成绩方面来看,原国采第二、三、五批次的目录品种到期后由各省组织开展的接续项目,公司紫杉醇注射液、替格瑞洛片品种已中选河南牵头的十三省联盟接续;公司聚乙二醇4000散、替格瑞洛片项目中选山东省开展的集采接续;此外,公司品种紫杉醇自过评后首次取得中选身份,在约定量的基础上,中选身份有助于公司重拾市场,挖掘原潜在客户及开发新市场,继续将该产品做大做强;替格瑞洛片既2023年苏陕联盟接续中选后,紧接着本年度河南及山东两个项目的中选加持,共计在16个省份获得中选身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海药管理层对历史遗留解决以及对国有资产和上市公司负责一直持坚定态度,近年来已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自2020年以来,海南海药通过大举深化资本结构调整实现瘦身健体,处置参股公司 10 家,完全剥离“两非”企业 7 家,压减法人户数 3 家,股票清仓 3 支,总计收回资金 6.07 亿元;并将清收历史欠款清收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现金回收、药品文号、房产等资产抵偿推动收回历史欠款 6.68 亿元,共计实现了12.75亿元的资金回笼,卓有成效地化解了历史遗留的瓶颈问题。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医药为主业的四大央企之一,海南海药一直以实际行动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凸显榜样力量。随着公司不断在研发水平和市场营销拓展取得新突破,有望持续为医药健康产业注入活力和动力,继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