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化与智慧交通密不可分,尤其是汽车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发展将持续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2024年6月7日,由上海低碳智慧出行展会(GSA)与盖世汽车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市圆满闭幕!“绿色汽车”的发展涉及到产业链上下游,因此本次论坛诚邀来自主机厂、零部件企业的领军人物,重点围绕ESG、整车和供应链企业减碳行动及最佳实践、数字化碳管理、人工智能降碳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以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升级,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新时代。

合照 (2).JPG

同时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沃尔沃、蔚来、极星、泛亚、佛瑞亚、李尔公司、马瑞利、伟巴斯特、陶氏公司、海斯坦普、华为数字能源、大陆、捷氢、HRC、西门子、江森自控、欣旺达、楚航科技、重运绿通等生态合作伙伴对本次论坛的鼎力支持!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

为力争到本世纪末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1.5,全球已有超过97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政治承诺、政策文件等形式明确了碳中和目标,我国也明确了“3060双碳”目标。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测算,2021年全球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接近20%,其中公路运输占比15.5%,车辆成为减排的重要领域。

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显斌认为,汽车的碳排放是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单车的碳排放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动力总成、不同的车型以及动力电池“原材料获取、电池制造以及废弃回收”的不同阶段。围绕上述三个层面,王显斌对相关碳排放的应用数据和优化方案展开了分享。

1王.JPG

王显斌 | 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总监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可持续发展——汽车电子的脱碳探索之路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监沈健坦言:“结合这两天的逛展经验,我最大的感受是‘碳中和展’办成了半个‘汽车展’。”绿电、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绿色消费、零碳城市和企业出海正成为行业发展重要的课题。

2沈 健.JPG

沈  健 |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监

随着汽车出行向着数字化、电子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等趋势不断演进,大陆集团也在积极拥抱可持续发展。据沈健介绍,围绕碳中和、零排放出行与工业、循环经济、负责价值链四大雄心,大陆集团正与价值链伙伴一起,致力于在2050年前达成四个100%。

聚焦汽车子集团转型与组织碳足迹方面,沈健详细介绍了汽车子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及本土管理架构、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范式转型以及2023年全球的碳足迹。

关于“汽车电子电气—脱碳探索之路”,沈健具体分享了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制动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特别介绍了大陆集团的绿色卡钳、线控制动系统“One-box”设计、MK Cx 产品线、100%生物基塑料支持的车钥匙等产品,以及该集团在电子件(特别是PCB)方面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助力汽车脱碳发展。

纵横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氢能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表示,截至2023年底,已有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5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制定氢能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图、30+个国家开展氢能产业布局。

3卢兵兵.JPG

卢兵兵 |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的氢能产业商业化推动力度也在日趋增强。2023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7653辆,同比增长近50%;燃料电池半挂牵引车销量持续增长,同比增长85%;燃料电池发电项目新增装机约6.3MW,截至2023年底累计装机总量达20MW。同时燃料电池的非道路应用正向两轮车、叉车、矿卡、船舶、轨道列车、无人机等领域拓展。但卢兵兵坦言,当前的基数仍然较低,同时燃料电池行业商业化应用也面对诸多挑战,其中两大关键挑战是“买得起”和“用得起”。

面对挑战,卢兵兵认为要做到“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并进”,做好提质增效与商业化应用,同时企业要把握好国家利好政策、联合好行业伙伴、攻克好核心技术、选择好应用场景、拓展好盈利模式。

先进复合材料推动汽车绿色低碳进程

轻量化技术是汽车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升续航里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HRC汽车总经理骆涛称:“汽车质量每减少100kg,每百公里将节油0.3-0.5L,每公里的碳排放将减少8-11g,加速性能将提升8%-10%,制动距离缩短2-7m,根据不同的车略有区别。同时车辆的安全性也将提升,稳定性将随之增强。”

4骆 涛.JPG

骆   涛 | HRC汽车总经理

关于汽车轻量化,轻量化材料是较为立竿见影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减重增效。在材料的选择上,骆涛认为“相比钢、铝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更突出,是业界公认的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同时骆涛表示,汽车轻量化正向着三方面演进:

第一,单一材料已不能解决轻量化与高性能之间的矛盾。

第二,多材料混合车身成为越来越多的车企考虑应用的方向。

第三,轻质合金 +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结构正成为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聚焦“极致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骆涛结合具体的汽车应用案例展开了分享。最后骆涛介绍,秉承BEYOND LIGHTWEIGHT的理念,HRC将持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更有竞争力、度身定制的以复合材料成型为核心价值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西门子西碳迹 科技创新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了新使命,也带来了新挑战。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建钧表示,绿色已成为出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5胡建钧.JPG

胡建钧 |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出海企业如何去应对新的战略挑战?胡建钧认为可以分步走——第一步,摸清自己的“碳家底”;第二步需要一个交互价值链数据;最后规划最优减碳策略。

如何精准计算真实可信的产品碳足迹?如何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链接、交换、验证碳足迹信息的可信网络?据胡建钧介绍,西碳迹1依托西门子Xcelerator生态体系,将帮助出海企业,实现全链条碳足迹透明化及价值链高效协作,提升绿色竞争优势。同时以数字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赋能零碳产业链,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构筑减碳生态,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智慧厂务及低碳园区实现路径

江森自控始于1885年,在近14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致力于为客户、社区和地球构建更智慧、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在本次论坛上,江森自控结合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聚焦“智慧工厂”和“低碳园区”展开了分享。

其中智能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江森自控围绕智慧厂务、智慧工厂效益、系统设计原则、智慧工厂架构以及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智能工艺控制、智能检测、仓储物流、智能供应链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具体的车厂落地案例。

6江森自控.JPG

江森自控嘉宾代表

关于“低碳园区集成解决方案”,江森自控描绘了其智慧园区建设蓝图:将物理园区抽象为数字园区、通过数字园区打通互联网人的数据和物联网物的数据、形成新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实现运行可管理可控、体验可感,打造安全、舒适、绿色、高效的园区,从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从能效管理、环境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江森自控的园区态势感知管理平台。

共创可持续发展

聚焦“可持续发展战略”,欣旺达动力提出了“1234”框架,即“一个愿景”“两大步骤”“三大层次”和“四大战略”。据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钟国瑛介绍,“可持续发展4P战略体系”具体包括美好家园(planet)、绿色产品(product)、和谐人文(people)和共赢伙伴(partner)四大支柱。

7钟国瑛.JPG

钟国瑛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

针对ESG最佳实践,钟国瑛表示,当前欣旺达动力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九大海外机构和十二大生产基地。

同时围绕“零碳工厂+智慧园区”两大解决方案、“电池护照+碳管理+经济循环”三大战术平台和“循环材料+气候行动+道德采购+尽职调查”四大运营模块,钟国瑛系统介绍了欣旺达动力的实践经验。

持续有道,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楚航科技专注于研发、生产基于高频率段毫米波雷达的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并通过可持续的产品平台化建设,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内更本土化、更具创新性的一体化感知解决方案。

楚航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楚咏焱表示,汽车“新四化”正如火如荼发展,德国有观点认为智能化将助力低碳发展,我个人也认为智能驾驶与节能环保密不可分。例如,雷达可在黑暗环境下实现智能感知,相比摄像头对光线的需求,雷达将有效降耗,进一步实现减排。

8楚咏焱.JPG

楚咏焱 | 楚航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此外,从毫米波雷达的性能优势上来看,其可以应用于民生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等需要感知运动物体、远距离目标、定高定距、活体检测的诸多场景。据楚咏焱介绍,除了智能驾驶,楚航科技正在借助毫米波雷达的智慧方案与更多的院校和机构合作,积极开发数字化健康场景应用。

双碳背景下,摩擦学在高效驱动系统中的应用实践与未来

围绕我国“3060”双碳目标,汽车行业提出了“2028提前达峰,2050近零排放,2060实现中和”的三步走行动计划。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驱动系统部硬件工程摩擦学高级技术经理邱劲草表示,聚焦上述目标,我们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重新审视汽车的碳排放。

9邱劲草.JPG

邱劲草 |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驱动系统部硬件工程摩擦学高级技术经理

邱劲草认为,对于纯电动汽车,未来依靠基础设施电力系统的脱碳,使用阶段的碳减排优势正不断增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凭借制造碳排放比纯电低,使用碳排放比燃油车低的综合优势,在有良好充电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最低的综合碳排放。碳中性燃料令混动汽车面向碳中和发展成为可能。而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制造体系,降低制造碳排放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围绕碳中和趋势对汽车行业的挑战,邱劲草分析了不同难题的关键所在,并结合其实践案例分享了解决方案。

关于摩擦学,邱劲草坦言,发动机摩擦学研究存在“四多一难”,即类型多、环境多、材料多、关联多、验证难。在典型发动机中,仅整机摩擦学研究的直接摩擦副,就包含了30个区域,118个摩擦副,12个摩擦副类型。针对低摩擦技术的应用实践,邱劲草分享了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相关经验,以期为行业提供更多发展可能。

科技赋能智慧物流 全面构建重卡绿色生态

重运绿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瑜介绍,重运绿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集智能信息、充换电能先进技术、创新服务模式,融合金融资产、品牌车企、重运物流资源力量,专注于提供新能源重卡租赁和能源补给的一站式运营服务商。

10孙瑜.JPG

孙   瑜 | 重运绿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着能源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和物流降本四大难题。聚焦到新能源重卡使用层面,表现为车辆+电池采购成本高、电池续航短,补能设施少、金融模式太死板,融资成本高、保险费贵,物流企业买保险没有话语权、投入大,物流企业经营负担重等五大痛点。孙瑜表示,针对上述挑战,重运绿通形成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同时,聚焦“重卡纯租赁模式”,“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以及“重运绿通的一站式运营服务解决方案”,孙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至此,为期两天的论坛议程全部结束。围绕“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议题,与会嘉宾贡献了众多创新思想和前沿技术的交流碰撞,这些讨论不仅增进了行业对低碳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也将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1.JPG人2.JPG人3.JPG人4.JPG人6.JPG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