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数(QQZS|HSI)$  

中国香港历史上主要两次:

1)1973年香港

1973年香港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sha,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

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到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

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股民辞工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而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

4月4日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资本增值税”,人心更加不安。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波及,由高点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Wyllie)入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只及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其上。不料翌年再爆发,恒指于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泻33.33%,复见1894点,最后要到1990年打破4000点以及于1993年12月穿破10000点才稳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点之上。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2)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

受益于国内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香港在90年代转口贸易和金融业不断增强,成为逐渐崛起的金融中心。1994-1996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达到4.5%,同时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如上海石化、青岛啤酒(00168)等公司纷纷在香港上市,美国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和国际基金不断加大港股在投资组合中比例,香港恒生指数在1994年2月4日达到12157点,之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调,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政治经济等不明确因素逐渐消除,市场再度活跃,1997年8月7日创造16673点的历史新高,较90年的2918点,涨幅达到659%。

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美联储也开始加息抑制通胀,这导致资金纷纷回流美国。原先受益于热钱流入的东南亚各国由于实行的是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维持固定汇率,在资金外逃时必须买入本币。外汇储备薄弱的东南亚国家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热钱外流,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币值贬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者们趁机大肆做空这些国家的货币。继泰国在1997月7月率先放弃固定汇率制后,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也相继放弃,台湾当局也主动开始缓慢贬值。香港成为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下一个目标。

10月,国际炒家开始围攻香港,纷纷做空港股和港币。虽然香港外汇储备充足,足以维持币值稳定,但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及相应的加息却直接导致了港股的大跌,做空者依旧获利。

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数下跌3343点,累计跌幅达27%,其中10月23日单日下跌10.4%。1998年1月,恒生指数已跌破8000点,仍遭受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国际游资的继续打压,到8月13日指数最低跌至6660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