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吵架也是让AI话题保持热度的方法吧

撰稿 | 郑惠敏

校对 | 童润馨

视觉 | 陈晶

责编 | 蒋欣瑶

监制 | 李崇磊

最近,杨立昆在马斯克为xAI招揽人才的帖子下阴阳怪气,指责其处事风格和阴谋论,引发双方持续3天的激烈争吵。

一个是“AI三巨头”之一、卷积神经网络之父、2年发了80篇技术研究论文的图灵奖获得者,一个是在无人驾驶、太空探索、太阳能等前沿领域引领人类进步的“硅谷钢铁侠”,两个年纪加起来100多岁的人,掐起架来竟也如此幼稚。

因对AI能力和风险的认知存在差异,杨立昆与马斯克早有言语交锋。这次的小学生式骂战吸引了X上3000万人围观,流量直逼先前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约架。

虽然两位学界和商界的精英就人工智能吵得不可开交,但同为巨蟹座的两人却在重要的人生经历、关键的技术路线偏好上都有着相通之处。

01

都是《2001太空漫游》死忠粉

《2001太空漫游》这部56年前的科幻小说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科幻圣经,它激发了很多读者对宇宙奥秘的探寻和人生哲学的思考。正是在这部作品的感召下,杨立昆、马斯克踏上了少有人行的艰难道路,并都取得了无法磨灭的成就。

2018年,杨立昆、本吉奥和辛顿共同摘得2018年的图灵奖。三人对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研究,奠定了今天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深度学习对当今世界带来了许多变革: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都由此发端,AlphaGo震撼世界,自动驾驶、AI+医疗大显身手……然而不被理解的杨立昆等人曾忍受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

自2000年起,深度神经网络因理论不清晰、训练复杂、结构不确定、依赖数据量逐渐式微,此后的十多年的研究一度进入低谷。期间,杨立昆等少数派仍在坚持,被同行称为“”、“顽固分子”、“狂热的疯子”。

对理想的执念萌发自年少时种下的梦——8岁那年,杨立昆第一次看到《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片中的空间旅行、人类演化和超级计算机的起义都深深吸引着杨立昆,也激发了他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大学期间,杨立昆形成了自己的AI研究理念,并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前辈学者的激励下,钻研如何提高认知中心神经网络效率的方法。

无独有偶,马斯克也是《2001太空漫游》的忠实拥趸。特斯拉首款豪华电动跑车Model S的命名,就是致敬了原著中超级计算机哈尔的命名方式。

原著作者那句“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启发了马斯克以科技发明改变世界的想法。马斯克认定,互联网、太空技术、人类遗传学、可持续能源和人工智能这五大行业会影响世界的发展趋势。此后,马斯克的事业都围绕这五个领域展开。

2002年,马斯克斥资1亿美元创建了自己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两年后,马斯克又领投了电动车初创企业特斯拉。彼时,太空计划仍是国家级项目,乘用车市场还是燃油车的天下。马斯克的火箭梦被自己尊敬的资深专家们看衰,电动车项目也不被媒体和用户看好。

如今,SpaceX已将6000多颗卫星送上太空,火箭发射次数与航天器数量都居于全球前列;特斯拉则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电动车企业,引领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就连杨立昆都不得不承认,马斯克的火箭、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都“做得不错”。

02

都主张开源的AI生态

杨立昆是开源AI的坚定支持者,在他入主FAIR(Meta的AI研究部门)后,Meta对开源社区多有贡献。杨立昆认为,对AI实施过度封闭与监管反而可能造成风险,开源才是让AI平台安全、良善且实用的唯一方法。

杨立昆痛斥从开源算法中成长起来的OpenAI已浑然忘本。不仅变成了“CloseAI”,还成了微软的合同研究机构。前一阵,OpenAI因员工离职协议陷入舆论风波,杨立昆也发动嘲讽技能,讽刺OpenAI过度渲染AI的威胁性,只为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

杨立昆直言,OpenAI不会是第一个开发出AGI的公司。对于OpenAI的王牌产品,杨立昆也不感冒。

他曾对ChatGPT狂泼冷水,认为其并没有了不起的底层创新,只是一个组合得很好的产品。在他眼中,GPT这样的自回归模型存在局限,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世界,不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正途。他甚至断言,这类大模型在5年内就会被抛弃,“没有脑子正常的人会接着用自回归大语言模型”。

对于惊艳了世人的Sora,杨立昆的评价是“看起来真实的视频并不表明系统能理解物理世界”,并对其生成视频中蚂蚁只有四条腿的细节紧抓不放。

马斯克深谙开源的创新与协作优势,借与Sam Altman的决裂,马斯克也申明了他对闭源生态的否定态度。但对自己曾亲手参与投资的OpenAI,马斯克的感情则更加复杂。

为打破谷歌等巨头的AI垄断,马斯克、Sam Altman等人在2015年创立了OpenAI。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OpenAI都坚持非营利路线。可GPT-3发布后,OpenAI便开始采取闭源策略——在出售大模型API的同时,停止对外发布训练数据和模型架构等详细信息。

马斯克退出董事会后,OpenAI和微软越走越近,还成立了营利性实体以获取外部融资。截至今年5月初,微软已向OpenAI输血超130亿美元。

此举招致了马斯克的不满,他愤而指控OpenAI成为了微软的闭源子公司,其开发AGI只是为了让微软利润最大化,还扬言只要OpenAI改名为CloseAI就撤诉。

03

都看好中国AI的发展

马斯克与杨立昆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

杨立昆是法国人,本名Yann Le Cun。因为“杨立昆”这个地道的中文名,他常与吴恩达、李飞飞等AI大佬一道被认作华裔科学家。

2009年,杨立昆曾应邀前往北京大学进行演讲。此后十多年间,他曾多次造访北京、上海等城市。热情的学生纷纷与他合影并索要签名,这让杨立昆印象深刻,“在美国只有电影明星才有这种待遇,科学家是没那么多人追捧的。”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在AI领域崭露头角,各大计算机顶会上都能见到国内作者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国内AI学者的很多构想助推了整个AI领域的进步。

杨立昆注意到,中国学者何恺明发布的一篇关于卷积神经网络论文,获得了惊人的数十万次引用,成为AI领域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在AI研究界具有革命性意义。

“中国的AI发展并未落后太多”,他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让机器深度学习成为国家级优先项目,并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作为一个商人,马斯克看好中国,自然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脱不了关系。毕竟,中国是包括特斯拉在内众多汽车品牌的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今年5月访华期间,特斯拉在华智能驾驶合规化迈出重要一步:上海超级工厂的车型通过了国家车辆数据安全的全部4项检测,意味着特斯拉有望全面解除禁停禁行限制。受此影响,特斯拉股价一夜之间大涨15%,市值增加近6000亿元。

自2014年至今的10年里,马斯克已累计来访中国11次,每次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中国的基建和中国人的干劲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斯克称自己尊重中国,并非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需要,而是对中国实力的钦佩。

马斯克也高度评价中国AI。他确信中国的AI发展不会落后于西方,因为“中国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他预言,中国AI最终可能会引领世界,并推动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规则制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