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SiC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一批实力派厂商快速崛起,其中不乏已经成功打入全球市场,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先行者。而国内SiC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孕育的大蛋糕,也吸引了一众国际大厂的目光。 今年以来,国产SiC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似乎越来越受欢迎,可从签单动作窥见一斑。3月,科友半导体与欧洲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签订长单,签约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4月,世纪金芯与日本某客户签订SiC衬底订单,按照协议约定,世纪金芯将于2024年、2025年、2026年连续三年向该客户交付8英寸SiC衬底共13万片,订单价值约2亿美元(约14.5亿元人民币)。 以上签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SiC厂商得到了全球各地客户的认可,在技术水平、产能等方面拥有了能够比肩国际SiC巨头们的实力。 与此同时,国际SiC大厂也在积极寻求中国市场的合作与业务拓展机会。其中,意法半导体、安森美、英飞凌等SiC功率器件头部厂商均在2024年与国内企业达成新合作,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进一步深化。 从意法半导体、安森美、英飞凌等厂商的合作对象来看,以车企居多,背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SiC广泛应用的大舞台。在SiC加速“上车”趋势下,拥有更多的车企合作伙伴,意味着有望创造更多的业绩增量。 从国内外厂商近期的签单合作情况来看,国内SiC厂商出海、国际巨头全面加码中国业务的“双向奔赴”态势已基本形成,背后的推动因素值得细细品味。

01

国内SiC厂商加速出海

从国内厂商在国际市场的业务拓展情况来看,SiC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已成功实现海外客户“0”突破,而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头部SiC玩家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衬底环节,天科合达、天岳先进都与英飞凌签署了SiC衬底长期供应协议,两家厂商的供应量都将占到英飞凌长期需求量的两位数份额。目前,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已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包括英飞凌、安森美、博世等国际SiC功率器件大厂。基于上述合作,天科合达、天岳先进不断深化国际业务布局。 外延环节,中电化合物已与韩国Power Master公司签署了长期供应SiC材料的协议,包括8英寸,由此,中电化合物SiC产品成功打入韩国市场。除中电化合物外,瀚天天成、天域半导体SiC外延片出海也已取得积极进展,其中,瀚天天成服务的客户包括了未具体披露的多家国际先进功率器件厂商。 器件环节,韩国SK Signet采用了派恩杰1200V 40m SiC MOSFET器件,爱仕特1200V MED系列SiC功率模块已交付于海外客户使用,致瞻科技更是通过与韩国INTECH FA合作,将SiC功率模块等产品推向韩国、日本、东南亚、以及北美市场,由此可见,部分国内SiC器件厂商已从国际大厂的“竞技场”中成功突围,占据了一席之地。 设备方面,优晶科技最新出口至某国际知名客户的大尺寸电阻法SiC长晶设备已顺利通过验收,这意味着优晶科技国际业务取得重大突破,有利于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应用需求。 对于已经成功实现出海的众多SiC厂商而言,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其中之一便是性价比。 据英飞凌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IPC)总裁Peter Wawer博士此前透露,来自中国的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新兴衬底厂商,提出的报价比某市场调研机构提供的参考价低很多。但低价并不意味着低质,从英飞凌的初步测试结果来看,新兴供应商的衬底性能和缺陷率与Wolfspeed、Coherent和Resonac等主流供应商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良率也在可接受范围。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部分国内衬底厂商质优价廉,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当然,能够赢得国际客户青睐,产能支撑不可或缺。 其中,天岳先进上海临港新工厂已于2023年5月开始交付6英寸导电型SiC衬底,目前产能和产量均在持续爬坡中。在此基础上,天岳先进在2023年下半年已决定将6英寸SiC衬底的生产规模扩大至96万片/年。头部厂商的扩产规模之巨大,业内有目共睹,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为未来持续稳定供货海外客户打下了基础。

source:天岳先进 作为器件厂商,派恩杰在与SK Signet的合作中,供货占比达60%,且是唯一一家国产厂商,彰显了客户对于派恩杰产品的认可。而在设备厂商优晶科技的SiC长晶设备验收过程中,客户对优晶科技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样是对优晶科技专业性和实力的认可。 整体来看,在技术进步、产能提升以及性价比优势等众多利好因素推动下,国内SiC厂商正在加速布局海外业务,进而刺激更多国内厂商加入出海大军。

02

国际SiC巨头掘金中国市场

在国内SiC厂商加速出海的同时,国际巨头们也在积极加码中国业务。事实上,得益于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先发优势,部分国际大厂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为国内客户供货。例如,英飞凌很早就开始研究SiC功率器件,在2001年就以SiC SBD的形式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元件。 而在2023年以来,部分国际厂商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似乎掀起了一股深耕中国市场的风潮。其中,意法半导体先后与三安光电、理想汽车、致瞻科技等厂商达成新的合作,合作对象遍及SiC产业链上下游。 与本土厂商三安光电合作建设8英寸SiC器件合资制造工厂,有利于缩短供应链路,将帮助意法半导体以较高效的方式满足中国客户不断增长的功率器件需求,同时,通过与国内头部玩家三安光电合作,双方在技术迭代升级方面也能够形成协同效应。 与理想汽车合作,意法半导体看中的是理想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持续增长背后的SiC器件需求。尽管理想汽车为了实现高压电驱动技术的自主可控,也在积极布局SiC功率器件领域,但短期内,与意法半导体合作以获得SiC MOSFET成熟产品,也有其必要性。 在意法半导体SiC MOSFET支持下,理想汽车进军高压纯电动车市场的战略部署将更加容易实现,而与头部车企之一的理想汽车合作,意法半导体SiC产品也将随理想汽车销量的增长不断强化品牌影响力,进而创造更多与潜在车企合作的机会。 此外,意法半导体新的合作对象也包括致瞻科技,后者是一家零部件供应商,已在新能源汽车400V、800V和1000V平台上量产了基于SiC的空调压缩机控制器。基于此次合作,意法半导体在推动电动压缩机系统小型化的同时将进一步降低成本,进而对车载空调压缩机控制器细分领域加大渗透。

source:意法半导体 与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市场的合作情况类似,英飞凌、安森美、博世等厂商新合作对象也涵盖SiC厂商、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等各类企业,而加速国际巨头与国内企业达成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创造的机遇。 目前,SiC器件似乎已逐渐成为新能源旗舰车型标配,从近期各大车企发布的新车型来看,SiC几乎都是卖点之一,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品牌及用户群体对于SiC上车的认可度正在持续提升,同时新车型也是国际厂商SiC技术和产品的用武之地。 在SiC器件国产替代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实现的情况下,国际巨头仍然有很多机会进一步开拓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其二,近年来,国内SiC产业成长较快,部分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已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重要的技术突破,也会让国际巨头们感受到压力,于是,与国内相关厂商合作,共同探讨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就成为国际大厂较明智的选择,通过技术合作更好地拓展市场,也是国际玩家加码中国业务的一条快车道。 国际巨头们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确实比大部分国内厂商要领先,但不代表能够一直保持优势,而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渗透,有助于相关厂商更好地感知国内SiC产业相关进展,进而做出积极应对,不至于措手不及。

03

总结

各行各业的全球化发展已是大趋势,SiC产业也不例外。对于众多国际巨头而言,其业务布局早已遍及全球,其中就包括中国业务,而通过加速拓展中国这个目前最大的SiC应用市场,相关国际厂商的全球化布局将会更加稳健。 对于国内SiC厂商而言,国内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出海寻求更广阔的增长空间顺理成章,尤其是在技术、产能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实力后,拓展海外市场也更加从容。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厂商,通过“双向奔赴”,都会让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加速行业整合,而头部厂商有望通过收并购,凭借规模效应强化竞争优势,推动SiC产业在竞争中良性发展。同时,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促使相关厂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新兴市场拓展业务,以获得业绩增量,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SiC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形成良性循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