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机构持续关注人工智能(AI)话题!

  二季度以来,投资机构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上的发展进度。高盛、淡马锡、红杉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中金公司、高毅资产、华夏基金、中欧基金等知名机构纷纷现身科技类公司调研会。

  具体来看,6月被重点调研的公司包括风华高科、远光软件、高新兴等;5月被重点调研的是中控技术、工业富联等;4月,机构重点调研海康威视、澜起科技、立讯精密等公司,并在调研过程中提问了多个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机构的关注点集中在相关业务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帮助方面。例如,推出大模型和相关解决方案是否提升了公司项目的整体价值;AI相关应用的兴起能否带动公司芯片产品的市场需求;哪些终端AI设备的应用落地速度更快,市场空间更大等等。

  红杉资本、中金公司等调研海康威视

  4月20日,海康威视举行了业绩说明会,此次调研吸引了517家机构的参与,其中包括知名机构富达、高毅资产、红杉资本、花旗、广发基金、华泰证券、易方达基金、中信证券、中国人寿、中金公司、高盛、华夏基金等。

  海康威视是领先的视频产品和内容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领先的视频产品、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内容服务。目前,公司产品已涵盖视频监控系统的所有主要设备,包括前端采集设备、后端存储及集中控制、显示、管理及储存设备,典型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像机等。

  调研现场,投资者提问,从AI的价值创造角度来说,在海康威视推出一系列的大模型和相关解决方案之后,在项目的价值量方面有没有提升,这些提升主要是体现在什么维度;从模型应用落地的成效上来说,投资者如何去看待它创造的价值时,公司表示,使用人工智能有许多方面的帮助,从自身技术迭代的角度,AI能更好地做信号处理,提升产品的性能,改善原有算法的效果。如果没有AI对于感知技术的提升,海康威视现在要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挑战非常大。

  另一方面,大家特别关注大模型在认知方面的能力,海康威视在这方面也有投入布局,“有不少人对这一次的推理方面的期待很大,我们都希望可以变化出更多的应用,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条路还是会很漫长的。”海康威视回应称,在商业客户的实际场景中,客户希望公司不仅仅是做咨询,还要精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客户希望不能有误报、漏报,算法面对这些场景有些困难。此外,将单点应用变成商业模式去推广,要面临不同场景适配带来的障碍,所以公司在业务上会谨慎投入,脚踏实地去开拓。

  新加坡政府投资、高盛等调研澜起科技

  4月10日,澜起科技举行了特定对象调研会。此次调研吸引了454家机构的参与,其中包括知名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三星资产、高盛、施罗德、淡马锡、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路博迈、红杉资本、瑞信、野村等。

  澜起科技是业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是全球仅有的3家内存接口芯片供应商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以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内存接口,津逮服务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内存模组。

  调研会上,在被问及AI相关应用的兴起对MXC芯片的需求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时,澜起科技表示,相关应用将带动计算机内存容量需求呈指数级增长,CXL内存模块拥有强大的内存扩展能力,具有高效数据处理、加速计算速度等优势,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中最具前景的内存解决方案之一。

  澜起科技表示,公司于2022年全球首发的CXL内存扩展控制器芯片(MXC)是CXL内存扩展和内存池化应用的核心控制芯片,未来。下游应用的逐步普及将为MXC芯片带来长期广阔的成长空间。美光科技曾预测CXL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20亿美元,到2030年有望超过200亿美元。MXC是CXL内存扩展和内存池化相关应用的核心控制芯片,行业预期MXC芯片将在上述市场规模中占据重要价值。

  淡马锡、高毅资产等调研立讯精密

  4月26日,立讯精密举办了视频调研会议,吸引了335家机构的参与,包括知名机构华夏基金、花旗、法国巴黎资产、贝莱德、淡马锡、霸菱资产、南方基金、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中欧基金、中国人保资产、高毅资产等。

  立讯精密是一家技术导向公司,公司专注于连接线、连接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和汽车、医疗等领域。产品主要应用于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等领域。

  调研过程中,有投资者询问,从立讯精密的角度看,大客户的AI应用落地到终端将会如何体现,什么终端落地更快,空间更大。对此,立讯精密表示,以对市场的判断而言,MR/AR/VR类产品会有更多的可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但在当前市场已相对成熟的手机、穿戴类产品上,落地速度会快一些,随着未来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以及应用生态的逐步完善,二者将会更加体现差异化。

  也有投资者关注如何说服海外客户在AI产品中选择中国供应商。立讯精密回应称,AI产品供应链中的中国厂商不是少数,说明就目前而言,或许整机业务存在一定障碍,但只要公司技术实力足够扎实,身份不会是阻碍因素。而在零部件业务方面,不存在因中资厂商的身份所带来的排斥,但客户确实会希望相关厂商能够在海外地区多一些制造基地。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