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00亿,Kimi的“暗面”。

作者氢小妹,全文3000字,读完约需要6分钟。

今年最火的创业项目之一——月之暗面,估值又涨了。

此前媒体报道,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的融资仍在持续进行中,最新一轮的估值报价已达30亿美金。而在今年年初,月之暗面被曝估值25亿美金。

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背后还集结了豪华的投资天团,除了一众VC/PE,还同时拿到了阿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是当下一级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依旧被投资人“追着投”的公司。

眼下,月之暗面是现阶段国内大模型赛场上估值最高的一家初创公司。

这家公司以及产品Kimi的火爆有目共睹,但一路走来也集结了很多争议,如创始人套现、付费打赏,各种纷纷扰扰也折正反两方投资人对于国产大模型泾渭分明的态度。

而在这两周,轰轰烈烈的大模型融资潮外,各家还掀起了惨烈的价格战,“卷”了起来,一场淘汰赛开始了。

1

估值200亿

清华学霸的AI生意

根据36氪的报道,月之暗面的最新融资中新入局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榕创投等机构。

至此,月之暗面的股东名单包括但不限于:阿里、砺思资本、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真格基金、美团龙珠、襄禾资本、小红书、招商局中国基金、趣加游戏、九安医疗、顺为资本、蓝驰创投、五源资本、云九资本、源码资本、腾讯、高榕创投等。

月之暗面的创办要从创始人之一的杨植麟说起——这位今年频繁出圈的90后创业者。

杨植麟出生于1993年,从小就是一名学霸,高中毕业就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大二时转专业进入计算机系,在那里开启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领域的探索。

2015年,杨植麟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后远赴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此后成为学术圈和AI领域的风云人物。

2016年,杨植麟在读博的第二年创立了循环智能,并在2021年底拿到了博裕与红杉联合领投的3800万美元融资。但那时,杨植麟这个名字依旧没被太多人知道。

随着2022年下半年,ChatGPT用数周斩获上亿用户的辉煌战绩,宣告了大模型在2C领域的爆发,国内大模型领域也变得更加热闹,杨植麟带着新的公司出场了——

2023年3月,杨植麟正式创办月之暗面,推出的产品Kimi还用上了他自己的英文名,公司另外两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是他的清华本科同学兼好友周昕宇,以及同样毕业于清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吴育昕。如此团队背景,月之暗面甫一成立就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追捧。

此后就是马不停蹄的融资:2023年6月完成超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2024年2月完成超10亿美元A轮融资,红杉、阿里、小红书是背后金主;3个月后新一轮融资又敲定。

在产品端,月之暗面推出的Kimi智能助手是国内首个支持200万字上下文的大模型产品,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大模型产品之一。但愈发高调的月之暗面,很快陷入了一系列争议之中。

2

Kimi的“暗面”

首先是创始人套现疑云。

四月末,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通过售出个人所持公司股份套现的流言传出,消息称其本人及相关人员的套现金额高达4000万美金,一时间,舆论哗然。因为在此前不久,杨植麟刚刚被奉为国内大模型领域极致的技术信仰派,人们却没有想到这个本该如此专注于技术的年轻人,早早就开始了套现。

月之暗面随后迅速否定了这则消息,称传闻不实,且公司此前已公布员工激励计划——但这份避重就轻的回复,并没有打消市场的猜疑。

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9月4日,月之暗面由杨植麟持股78.97%,联合创始人周昕宇持有公司10%股份,另一位联创吴育昕持股5.96%。

其次,算力焦虑和打赏风波。

对于月之暗面来说,爆火的Kimi月活用户量在3月份飙升至589.7万,超过了市场预期,如今Kimi的单月访问量超2000万,算力焦虑也随之而来。目前,已经有不少用户反馈:Kimi变慢了、迟钝了,甚至会收到AI助手Kimi无法使用的提示。

这是大模型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去年4月份,ChatGPT付费版本推出2个月后,ChatGPT Plus被爆暂停新用户注册,OpenAI给出的理由是“需求量过大”,导致算力资源出现缺口。

而杨植麟的一贯坚持是,主打长文本,只做To C,今年3月,Kimi智能助手在长上下文窗口技术上再次取得突破,无损上下文长度提升到200万字,这就意味着文本长度会给算力带来天然的压力,而算力配置紧张,则不可避免会在高峰期内影响用户体验。

月之暗面对此应该是早有准备,据了解,在其上一轮10亿美元融资款中,领投方阿里出资的8亿美元并非全是现金,部分将以阿里云提供的算力结算。

算力资源出现缺口后,Kimi又开始“收费”了。他们在近期上线了一个新功能——“给Kimi加油”,实际本质上就是充值入口。

简单来说,Kimi会在算力不足的提示框下方,用小字告知用户可以手动获得“高峰时期优先使用”权,点击超链即可打开一个随机的付费选项,金额从5.2元(送花)到399元(登月)共六档。付费后,用户可以在负载高的时候优先响应。

对于Kimi是否将就此走向付费,月之暗面相关负责人做出解释:“Kimi还是免费的,不着急的用户在高峰期算力不足时稍等一下也可以继续使用Kimi。”

但这依旧被看作是月之暗面对商业化的一次大试水。如何在商业获量和技术投入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月之暗面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3

“B端降价,C端收费”

激烈的大模型之战

就在Kimi以打赏尝试付费时,以大厂为主的大模型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

5月初,AI大模型几乎毫无预兆地掀起了“降价潮”。先是量化私募巨头幻方,旗下DeepSeek发布的DeepSeek-V2,其价格为GPT-4-Turbo的近百分之一。

更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是,5月14日,OpenAI发布GPT-4的升级版——GPT-4o,并宣布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很快,5月15日,字节豆包主力模型将其在企业市场的定价降至0.0008元/千tokens;接下来,阿里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加入战团:阿里9款模型一齐降价,GPT-4级别主力模型Qwen-Long价格直降97%;百度直接官宣文心大模型两大主力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免费。

随后还有科大讯飞、腾讯等纷纷加入,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全面降价,其主力模型之一的混元-lite模型价格从0.008元/千tokens调整为全面免费……

一场惨烈的大模型价格战打响了,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百团大战。

不难看出,这次降价、免费潮的主力玩家是“钱多、卡多、算力足”的大厂,他们正在以惯有的免费模式聚集用户与开发者,还秉持着“烧钱出奇迹”的老一套思维。

这无疑给中小大模型创业公司带来了不小压力,他们花着投资人的钱,还在“打天下”的苦日子中。目前,在创业公司中只有智谱AI进行了调价,将旗下入门级大模型GLM-3-Turbo(上下文长度128k)的价格,从0.005元/千tokens降低到0.001元/千tokens。

不仅如此,这次降价的主要选手,也都是面向B端的大模型。对于月之暗面这种面向C端的公司来说,尝试收费却是一种天然路径——当大模型在B端低价吸引开发者,技术生态逐步完善后,C端应用也就到了“收割”期。

无可避免的,价格战可能会导致市场的资源错配和浪费,过度的价格竞争,会迫使厂商削减成本,从而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不足,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眼下无论是收费还是降价,国产大模型更需要做到的是:将基础模型做强做实,坚持创新,尽快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更要避免性能的同质化。

“未来十年,没有哪个行业能免于AI带来的颠覆。”阿里巴巴几天前的致股东信中写道,AI作为突破性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将带来巨大机遇。

在如此重要的机遇面前,属于大模型的第一轮商战,已经硝烟四起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