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单纯的“模仿”并不可行?

1. 信息滞后性与不完整性

基金的定期报告,如季报和年报,虽然披露了持仓信息,但这些信息存在滞后性。我们所看到的持仓,是基金经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投资决策结果。鉴于报告的编制需要时间,当我们看到这些信息时,基金经理可能已经根据市场的最新变化进行了调仓,而这些调仓不会立即反映在报告中。

此外,季报通常只披露前十大重仓股,而基金的实际持仓可能更为分散和多元,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可能会对基金的当前投资状况产生误解。

2. 投资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投资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分析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基金经理会持续评估经济指标、市场状况和公司基本面,并据此做出买卖决策,不断优化其投资组合。例如,基金经理可能在季报发布后不久,因预见到行业风险而对某重仓股进行减仓。

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若没有相应的持续研究和跟踪,简单地复制持仓,无法复制基金经理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可能错过重要的市场变化和调仓时机。

3. 投资风格与个人情况的匹配性

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和策略,这些风格和策略是基于他们对市场的理解、风险偏好以及投资目标而形成的。例如,一些基金经理可能偏好高风险但潜在高回报的成长股,而另一些基金经理可能更重视分红收益,倾向于投资价值蓝筹股。

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模仿他人的投资策略,可能会导致其投资组合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

4. 基金投资的复杂性

基金投资是一个包含资产配置、行业选择、个股筛选、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基金的表现不仅受持仓个股的影响,还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市场时机的把握、交易成本、多元化投资策略等因素紧密相关。

例如,基金经理可能在投资组合中运用期货合约等工具来对冲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复杂性和专业性,作为普通投资者很难完全模仿。因此,仅仅复制某些个股的持仓,并不能代表基金经理的整体投资策略,自然也难以实现同样的成功。

(2)坚持独立思考,胜于“简单模仿”

在投资的道路上,跟随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或“投资大咖”似乎是一个快速提升的途径,但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坚持独立思考,理解他们的投资逻辑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以下是一些可参考的实操建议:

第一,模仿之上,更需独立思考和个人判断

思考型模仿,探究深层逻辑:首先,不应简单复制大咖们的持仓,而应深入探究其投资决策的深层逻辑。例如,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投资某只股票?是基于哪些公司基本面因素?我们应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优秀基金经理的策略,形成自己的投资决策。

保持对持仓变动的敏感度:其次,要关注持仓变动,洞察趋势。比如,定期报告中首次出现或消失的公司往往值得关注。这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对某个行业或公司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而不是盲目跟随。

关注低换手率基金经理:最后,尽量关注那些坚持“低换手率”和“长期持仓”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他们往往更专注于公司的长期价值,其持仓组合可能更为稳定,也更具有“模仿”价值。

第二,优选基金,让专业人士为自己“打工”

如果我们对某位基金经理的综合投资能力有信心,直接持有其管理的基金可能是一个更为简单便捷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专业投资团队的知识和经验,让基金经理为自己的资金“打工”,省去了自行选股和调仓的繁琐。

第三,认清主要矛盾,把握震荡市的布局机会

要学会认清和抓住投资中的主要矛盾,在投资过程中,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市场的复杂多变,确实难以做到像基金经理一样,对更大范围内的个股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并非选股,而是培养对市场大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以当前市场为例,年内A股频繁震荡,在当前市场点位不高、估值偏低的情况下,每次市场的短期回调,也可能带来更多“高性价比优质资产”的布局机会。而利用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来挑选和持有这些资产,或是一种相对明智的策略选择。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应该避免机械模仿他人,多一些学习、思考和实践,认清投资的本质,从而不断建立和完善个人的投资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行健致远,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投资目标。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A(OTCFUND|014362)$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