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以“药明系”为代表的CXO概念似乎打赢了一场“复活赛”,相关多支生物医药股集体飘红。其中,$百花医药(SH600721)$涨停,万邦医药涨超17%,药明康德涨超8%,康龙化成、凯莱英等纷纷走高。

有声音认为,美国《生物安全法案》HR8333提案,在纳入NDAA(《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立法过程中意外折戟是这次“复活赛”的制胜关键。看似漂亮的战果背后,是美国对我国CXO企业的围剿,是美国意图在全球范围内对我国CXO企业的孤立。

机构点评称,提案的最新进展结果有利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HK|02269)$等企业,但后续立法路径需密切关注,提案仍是一颗“雷”。

CXO企业难以入眠的半年

“CXO概念”在医药行业中指的是医药外包服务,涵盖了研制(CRO)、研发生产(CMO/CDMO)、销售(CSO)等医药行业的多个环节。

随着制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CXO行业兴起。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CXO行业也随之逐步壮大。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扩大和医药研发外包趋势的加速,CXO行业成为股市中的热门板块,也产生了很多行业“领头羊”。

可以说,从今年1月至今,“领头羊”们度过了分外煎熬的上半年。

据悉,1月25日,美国参议院提出《生物安全法案》HR8333提案,要求美国公司在2032年1月之前结束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包括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等。提案如若通过,意味着CXO企业将面临失去美国合作伙伴,失去本有的市场份额,丧失竞争力的危险。对于已经在美国市场建立了一定基础的企业而言,几乎会丧失一切合作机会,业务陷入难以推进的窘境。

因此,仅短短的半年时间里,CXO企业股票发生较大震动,其中,药明康德股价跌幅超40%,药明生物的跌幅超过了60%。

提案搁浅 威慑犹在

根据$药明康德(SH603259)$2023年业绩报显示,2023年营收达403.41亿元,其中美国客户收入占比超过60%。今年Q1业绩报显示,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49亿元,同比微增0.4%;欧洲客户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药明康德新增客户超过300家,欧美地区大约占新增客户的40%左右。

由此可见,CXO龙头企业业绩中,来自欧美的客户收入有较大幅度占比,我国CXO企业对欧美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依懒性。而《生物安全法案》HR8333提案的戛然而止给了CXO企业喘息的空间。同时,根据雪球某财经大V分析,由于即将到来的总统换届、国会换届等工作,也让《生物安全法案》无法进行全体投票,推进立法也或将遥遥无期。

但遥遥无期并不等于不会到来,美国对CXO企业的威慑依旧在持续,悬在CXO企业头上的利剑仍摇摇欲坠。

正如6月6日,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共同参与的民官联合“生物制药联盟”于当地时间5日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各个国家行业的经营效率,实际上却是单独“建群”,意将中国的创新药及供应链孤立。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CXO概念”的强势上扬,带动相关股票的集体走高态势只是昙花一现,就当下国际形势来看,涨势并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预测接下来CXO概念板块将会迎来一波颓势。

6月13日,药明康德收盘价为45.00元/股,下跌0.84%。

对于CXO企业而言,被锁定,被孤立都不能让自己彻底倒下,行业与市场永远存在。打铁还需自身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经验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凭借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客户基础和优质的服务,持续巩固市场地位,才是走得更远的关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