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商,富士康的崛起之路有多重因素,如电子消费时代的到来、苹果给予的iPhone订单等等,但究其根本,富士康是赶上了“改开”的东风,正是大陆在政策、税收、土地以及招工各个方面的支持,才得以让它能够获得苹果的青睐,继而迅速崛起。

据不完全统计,富士康巅峰之时全球员工规模超过120万人,市值更是突破了5000亿元,在业内一骑绝尘。然而,在大陆吃尽红利后,郭台铭却翻脸不认账,在疯狂“跪舔”苹果的同时,还叫嚣着这些年是在给大陆“赏饭”。

更让国内网友感到气愤的是,在“芯战”拉开帷幕后,富士康竟“胳膊肘往外拐”,不仅“落井下石”,终止对华为等客户的代工服务,而且跟随苹果“撤离”大陆,宣布在2026年之前把约3000亿的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

都知道,印度一直有外企“坟场”之称,且当地的“口罩事件”还导致富士康损失惨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困难重重,为何郭台铭还连续投资数百亿、“铁了心”在印度市场谋求发展呢?

个人认为不外乎三个原因。首先,富士康曾经是苹果“御用工厂”,但随着“果链”竞争愈发激烈,库克有意分散产能以优化供应链,富士康为了为获得苹果更多的订单,自然要不遗余力的讨好“主子”,充当苹果在东南亚市场的开路先锋。

其次,印度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东南亚国家普遍都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且制造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这与当初的大陆颇为相似。富士康不断“加码”印度市场,就是想复制之前在大陆市场的成功。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富士康在印度市场“摸爬滚打”也有数年之久了,可结果却让郭台铭始料未及,甚至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

就在近期,越南媒体传出消息,称受夏季连续高温影响,当地用电量已超负荷,为避免造成大面积停电,越南官员以及电力集团呼吁富士康能够自发减少约30%的用电规模。

对于像富士康这样的低附加值电子代工厂商而言,产能等于一切,每停工一天就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可现在的情况是,越南等市场并不具备完善的水电基础设施,更撑不起富士康这样的大厂满负荷运转。

还有印度市场,从表面上看各项建厂成本都很低,但当地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也同样很低,富士康印度工厂的平均良率甚至不如大陆工厂的一半,这无疑是变相“减产”了。另外,印度制造业存在诸多短板,例如很多关键生产设备和元器件,都需要从大陆市场进口。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富士康极力迎合苹果,但还是遭到了库克“无情”的边缘化,原本属于富士康的大约27%的iPhone订单,被苹果分给了立讯精密与和硕这两家厂商。由此可见,在郭台铭极力赴东南亚建厂后,富士康在“果链”的地位非但没有提升,反而还出现了下降。

最关键的是,富士康的“回头路”也几乎被堵死了。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价值链转型的阶段,国内涌现出了比亚迪、立讯精密等许多优秀的代工企业,在富士康加速撤离大陆的情况下,他们很好的填补了空缺。

例如比亚迪,已经在郑州搭建了新能源汽车工厂,为当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比亚迪还拿到了华米OV等手机厂商的订单,其影响力可以说丝毫不比富士康逊色。

事实证明,大陆完全有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富士康”,反倒是富士康,离开大陆市场后似乎日子并不好过。正所谓“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回想郭台铭当初的“赏饭”言论,估计也没料到“打脸”会来得这么快。对此,不少外媒纷纷表示:富士康彻底赌输了。

当然,归根结底,富士康是我国台湾省的企业,如果它“浪子回头”,认清自己中企的身份,真心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张开怀抱欢迎。对此,你们怎么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