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在政策和有效市场的驱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愈发适应经济所需和时代所需,表现在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日渐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举措持续发力,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服务上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日益提升。当然作为世界性难题,普惠金融发展仍有较大的进取空间,不平衡不均匀问题成为新形势下的客观挑战。

面对普惠金融短板,政策层面正给出全新指引。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部署落实今年具体工作,首次提出“普惠信贷”概念,激活普惠信贷新引擎,为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普惠政策新变化

《通知》指出,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普惠信贷供给保量、稳价、优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普惠金融”确立成为金融发展的五大篇章后,政策又有重磅定调。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监管部门首次将“普惠信贷”这一概念细化于普惠金融政策纲领中,从“普惠金融”到“普惠信贷”上的变化,明确将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以及重点帮扶群体等均纳入监管目标,反映出政策的施力更为精准聚焦。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惠信贷”概念的提出,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务实举措,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从具体细则上看,“保量”“稳价”“优结构”成为此次政策的重要关键词。对此财经作家莫开伟提供了专业解读:

“保量”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保障。“量”的背后是普惠金融的规模能够得到稳定增长,只有金融机构确保信贷投放达到足够的数量,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稳价”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核心和根本体现。这要求金融机构降低信贷投放利率,降低相关群体的信贷负担,只有“稳价”才能真正的解决“融资贵”难题,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

“优结构”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是检验普惠信贷投放是否合理、是否投放到最需要的群体或领域,只有确保结构优化,才能让普惠信贷发挥出应有的效率,促进普惠金融通过普惠信贷服务企业和民众,获得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大关键词背后折普惠信贷的发展重心:只有做到“普惠”“价格”“结构”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让信贷投放与客群需求同频共振。可以预见,在政策指导下,未来银行金融机构在发放普惠信贷时,将充分兼顾丰富性和差异性,在“保量”“稳价”“优结构”上实现统筹。

具体推进中,比如会慎重考虑普惠信贷结构、普惠信贷产业项目和普惠信贷投放人群,对此进行灵活处置;优化普惠信贷层次,确定先后次序,确保普惠信贷投放能准确对应需要的企业和人群,使普惠信贷投放量不偏不倚。此外,也将突出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和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我国普惠信贷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上蹄疾步稳,实现硕果累累。

普惠信贷大有可为

可以看到,在当前经济波浪式复苏的背景下,以小微企业、个体商户为代表的小微主体面临较大的经营发展压力,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这一部分人群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保障小微主体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进而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带来活力。

毫无疑问普惠信贷因实体经济所需而产生,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为旨归。受此影响,各大银行的优质普惠信贷供给将是未来较长时间的重要发力点,普惠信贷服务覆盖面将会不断扩大。事实上,这一形势从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上就能捕捉一二。

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1.6%,环比上升10.1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升幅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对金融市场而言,这一消息不可谓不重磅。

根据《报告》披露,贷款总需求环比上升的领域包含普惠金融。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4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0.3%,一季度增加2.38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为9.95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0.2%。

这反映了各大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上升级加力,而这背后无疑也是政策加码下的必然结果。面对相关主体逐渐增长的融资需求大,政策正以“精准浇灌”解普惠难题。另一方面,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普惠客群的主要服务者,普惠客群对商业银行的需求依赖度日渐上升。根据广发银行的调查显示,82.4%的小微市场主体首选银行贷款为主要渠道。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仅为68%,这意味着10年间,商业银行普惠信贷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未来也会投入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及涉农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科技为普惠金融注入更多可能

如果说普惠信贷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那么数字技术已成为普惠金融全面飞跃的强劲引擎。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为普惠金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普惠金融的“‘普’字诀”展现出显著效果。

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金融行业普遍加快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力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线上渠道的高度融合,完善金融服务场景化、智能化建设,打破线上线下服务藩篱,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和公平。

近日,安永发布了《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共有25家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合计人民币1,970.12亿元。由此可见,在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普及率和可接受性的背景下,众多银行机构早已摩拳擦掌,不断推动普惠金融领域创新发展,塑造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推进普惠金融不仅是业务发展所需,还是社会责任所在。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将充分发挥普惠信贷的驱动作用、数字科技的引擎作用,持续满足普惠客群金融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续写普惠金融的全新篇章贡献力量。(来源:小赢科技)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