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心法,能领悟多少看个人了

在投资领域,一个常被提及且富有深度的概念是“知行合一”。这一概念,最早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他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揭示了知与行之间并非简单的先后或主次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状态。当认知达到深刻和坚定的程度时,行动便自然产生;而在行动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深化和修正认知。

在股市交易中,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情境:明明知道某个交易机会很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行动,事后却后悔不已。这种“事后拍大腿”的现象,正是知行未能合一的体现。交易者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如思维方式、投资理念和心态等,导致知行之间存在差距。

一、影响知行合一的内在因素

思维方式:交易者的思维方式往往受其哲学信仰和世界观的影响。当哲学观念混乱时,其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混乱,导致对市场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做出非理性的交易决策。这种偏差看似是知行不一的表现,实际上却是交易者自身思想束缚的结果。

投资理念:一个完整的投资理念应该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将交易各个环节和要素整合在一起的逻辑链条。成功的交易并非依赖于理论模型从不犯错,而是需要交易者具备正确的投资理念,并接受每一次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

心态: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完善的投资体系之上的。从知道到相信,再到信任,最终达到信仰的程度,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渐进的过程。只有当交易者能够纯粹地用自己的体系去观察、理解市场,并毫不动摇地执行计划时,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知行合一的最大障碍

在股市交易中,知行合一的最大障碍往往来自于交易者的主观执念。这种执念表现为交易者总是试图跳出客观的标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然而,实践和经验证明,大多数时候的主观判断都是错误的。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受到干扰或产生疑虑,交易者就容易偏离既定的标准,导致知行合一的失败。

要克服这种执念,交易者需要具备综合的能力,包括对交易模式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交易过程中,交易者需要时刻保持警觉,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旦发现念头偏离了既定的标准,就需要及时将自己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交易者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交易能力,从而更加坚定地执行自己的交易计划。

综上所述,要做到股市交易中的知行合一,交易者需要从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投资理念和心态。同时,还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交易模式的深刻理解,才能在交易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三、深化自我认知与行动

在阅读猎豹CEO傅盛的深刻见解时,我被其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

“缺乏行动的认知,皆为表象。”

此语揭示了认知与行动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若你深信某事物之价值,却迟迟不付诸实践,那么这份认知便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以止损为例,众多交易者虽口头上强调其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坚定且彻底执行止损策略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往往因侥幸心理或主观臆断而败下阵来,即便偶尔侥幸“对”了几次,长期而言也难免遭受惨重损失。这并非因为止损本身不重要,而是交易者并未真正认识到止损的深远意义。为此,我曾撰写过一篇关于重塑止损观的文章,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止损的重要性。

在交易的世界里,每一个交易者的行为都是其认知水平的直观体现。你的每一笔交易,都承载着你的知识和经验,是你的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

然而,为何有人仍觉得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呢?其实,这往往源于交易者对自身认知的局限和误解。他们常常在事后分析行情,试图将临时的、无法复制的认知应用于即时交易之中,从而错误地归咎于执行力的不足。事实上,模糊的、不完整的认知往往导致不稳定的执行;而对交易策略的不熟悉则会导致毫无章法的操作。

在交易市场中,知行合一始终存在,从未有过真正的分离。只是由于我们认知的不完整和模糊,导致我们在交易中要么错失良机,要么因错误决策而遭受损失。这恰恰反映出了我们当时对交易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以及我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

心法大家能领悟多少,看自己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下面看看咱们操作动向:

仅供参考,切勿跟风

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投资操作和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

$协和电子(SH605258)$$中远海控(SH601919)$$台基股份(SZ30004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