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金融机构在面对客户逾期时,会根据不同的逾期天数,不同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情况,分阶段采取短信、电话、信函、上门、委外、司法催收等手段进行资产处置。

对于不良贷款,如果有抵押物的,会采取以物抵债的方式进行资产处置,或者通过贷款重组、呆帐核销等方式进行处置。

自从2021年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落地后,各金融机构的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转让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在银登中心网站上,几乎每周都有数单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发出。

不到1折转让千万级、上亿级规模的个贷不良资产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市场上不断涌现的这些不良资产包,一方面可以说明,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是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与催收回款效率不高存在一定关系。

对于个人贷款的风险资产,短信、电话或者司法催收等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全国各地承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个人贷款批量诉讼的律所或者工作室也在遍地开花,虽然落地结果可能一般。

与之相反的是,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产的催收工作,尤其是司法催收,隐藏着许多困难。

01 规模庞大的市场

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4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74.4万亿元。

虽然官方没有披露这些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但可以参考——2023年末,交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0.70%;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1.14%……以此估算,整个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大约存在千亿规模的不良资产。

传统银行的传统小微企业贷款,大多带有抵押物,如果出现不良,如同上文提到的,通过以物抵债等方式来进行资产处置可以大大减少金融机构的损失。也可以直接通过发ABS批量转让出清。

当前流行的,大多数民营银行都在做的,针对小微企业发放的无抵质押的信用贷款出现了不良,处理流程就略微复杂,而且困难重重。整个处理流程都还不够成熟。

我们先粗略估算一下这个市场的规模,最头部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202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60.41亿元,“微业贷”作为其除“微粒贷”以外的核心产品,总体占比并不少,推测其不良贷款不会少于10个亿。

市场上还有网商银行、金城银行、苏宁银行等民营银行以及宁波银行、华润银行、浙商银行等传统银行近几年也在这一类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发力,同样沉淀了不少不良资产,如果将这些玩家的新兴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不良资产加起来,百亿级规模必然存在。

这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出现逾期,在短信、电话、上门催收都无解的情况下,采取司法诉讼的手段是确保回款率的最好方式。但这一方式,存在更复杂的难题。

02 司法催收困境

「一只互金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关于信用卡、消费信贷的相关监管力度在升级》中曾提到,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行发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信用卡监督政策维护金融安全的司法建议书》(简称“二号司法建议书”)希望各地落实《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要求,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各地法院今年都有指标,金融类纠纷的案件量要比去年少。”

一位从业者透露,金融纠纷案件走司法诉讼这条路目前都很难办,不管是个贷还是企业贷款,目前采取司法手段来催收,都面临至少三点共同的难题。

(一)司法资源有限,也就是法院可以给金融机构的案号有限,所以,很多的贷款纠纷案件银行希望立案,但没法立案。

(二)案件管辖权难题,如果合同约定的管辖权在甲方,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对接各地的法律资源来处理相应的案件,以及每个地方都有很多金融机构,法院工作量庞大,给予每个金融机构的立案资源有限;如果约定的管辖权在乙方,仍然是面临量大,集体立案加重法院工作量的难题,又会回归到(一)拿不到案号资源的困境中。

(三)诉讼成本高,一个是时间成本,另一个是如上提到的,约定管辖权在甲方,这些借款企业又遍布全国各地,意味着要去各地对接法律资源,以及跟进流程,会产生极大的出差成本。

在具体执行中,这些小微企业贷款的借款主体为企业,涉及的企业财产权属等问题,处理也更复杂。“申请诉前保全是一个方法,但一个月后没有立案资源,只能先撤诉。”上述从业者坦言。

此外,最近几年,监管鼓励支持普惠小微发展,希望金融机构让费让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所以,最后也可能存在金融机构拥有立案号,顺利立案,但法院为了保护小微企业,执行局不执行保全,也达不到金融机构想要的回款目的。

据市场反馈来看,目前有民营银行与一些地方的律所合作,小批量分散诉讼了一些企业,花费了十分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成功率还极低。

“归根结底,如果律所争取到了当地法院更多的立案号,对我们而言就有更大的帮助。”目前,数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贷后人士正在全国各地寻找拥有如此资源的律所合作。

这个难解却充满机遇的市场,似乎还在等待一些破局的机会。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