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科特估”概念突然火了,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科特估”横空出世
新概念姓“科”,科技的“科”,名叫“特估”,全名“科特估”。在股市里,“科”算是一个大姓,从科技股、科技板块到科创板。而“特估”则并不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在此之前,似乎只有“中特估”一位有缘人重名。在聊今天的主角“科特估”之前,我们先把“特估家族”的前辈“中特估”给唠一唠。2022年11月的金融街论坛上,“中特估”概念被正式提出。“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指的是A股市场需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升估值定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中特估”主要适用于央企、国企及部分有行业特殊背景的上市公司,主要涵盖了基建、通信、军工、石油等大型央企国企。“中特估”相关的公司普遍具有盈利稳定、高分红、低估值等优势。“中特估”的公司,给人一种中字头、央国企、传统行业的老干部画风。而今天我们要聊的“科特估”则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小鲜肉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科特估”?

02 什么是“科特估”?

2024年3月,方正证券在《科特估:新质生产力,突围》中率先突出“科特估”的概念。报告中,“科特估”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为了防止“科技大爆炸”导致的中美生产效率代差,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科特估)是重要的“安全”资产。西部证券认为,“科特估”对应的是市场对战略稀缺性行业和新质生产力优质公司的低估。从行业来看,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包括战略型新兴产业,以及前沿科技进一步转化成为的未来产业。“科特估”企业应该满足战略稀缺性、创新程度高、质地好但估值偏低、有国际竞争力等条件。尤其是“卡脖子”领域的高端装备、精密制造与新材料等,包括半导体、大飞机、机床、工业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以及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如国产算力、生物技术等。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科特估”呢?

03 为什么需要“科特估”?

逆全球化或许是重要的答案之一。当前,逆全球化环境下“大安全当立”。除了黄金,这一大家较为熟知的较为稀缺的全球化资产(安全资产),资源/公用事业/算力基建也是典型的稀缺资产。另外,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科技大爆炸”带来美苏底层经济效率代差,美苏攻守之势异也。类似的,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也可能带来中美底层经济效率代差,进而影响国际地缘格局。因此,“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也是重要的“安全”资产。另外,股市层面,华鑫证券复盘海外苹果、特斯拉、英伟达三轮科技及映射行情。

苹果链映射时国内科技龙头发展受阻,使得行情映射转向代工; 特斯拉链先陪跑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获得独立行情; 而英伟达链则由于科技封锁,映射空间有限,国内科技在2021年后与全球科技出现明显分化,当前主要份额依然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AI产业链亟待追赶超越。2021年后国内与全球科技走势分化,亟待科特估助力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04 “科特估”会怎么演绎?

方正证券认为,科特估”与“中特估”相同,并非平地拔估值,而是修复相对国际水平而言偏低的估值。从绝对水平上来看,相比于海外而言,“先进智造”相对低估。从估值与盈利能力的变化上,结构上“先进智造”更被低估,也因此更需要估值重塑。西部证券建议布局“双特估”。近期市场缩量震荡且主题轮动加快,政策博弈和定价可能会继续强化,一方面来自三中全会带来的改革预期,另一方面来自新国九条的进一步落实,导致风险预期进一步向两端走。但取代2023年“高股息”(低风险)+“微盘股”(高风险)的“哑铃”组合: 一种“新哑铃”组合有望在后市持续跑赢,一端是“中特估”,另一端是“科特估”。

05 如何布局“科特估”?

正如前文所说,“科特估”的内涵指向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长属性满满。前者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新兴产业。后者包含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产业。而浙商证券认为,新质生产力分别对应大科技、大健康和大制造赛道。对应到股市,大科技包含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大健康包含医药生物等,大制造包含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按照这个行业划分,在众多宽基指数中,科创100指数拥有着较高的“新质生产力”含量。 截至2024年6月12日,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科创100指数中医药生物占比为31.73%,电子为21.29%,电力设备为15.79%,计算机为11.51%,机械设备为9.36%,国防军工为3.6%,汽车为3.08%,通信为1.64%。 “新质生产力行业”权重合计占比高达97.98%。数据显示,科创100指数由科创板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组成,指数成份股平均市值仅为146.6亿元,中位数市值仅为128.93亿元,相对较小,弹性十足。公开信息显示,科创100ETF华夏(588800.SH)跟踪的科创100指数,是科创板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中小盘风格指数。指数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高成长科创黑马,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创新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科创100ETF华夏(588800)的标的指数为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其2020-2023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为:30.28%,31.64%,-31.26%,-12.53%。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风险提示:1.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

2.上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

3.投资者在投资上述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上述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上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件,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上述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上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上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6.相关部门对上述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上述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上述基金没有风险。

7.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会面临科创板机制下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退市风险等。上述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8.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9.个股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对资料中提及的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上述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