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作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被广泛视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在氢能产业链中,储运环节的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数量已超2000家,新增企业注册数量仍在快速增长,在氢能产业发展高热度的背后,部分地区缺氢的情况依然严重。但其实,我国制氢早已是世界第一,整个产业链中,储运环节仍然是重点。

供需错位问题亟待解决

缺氢主要是供需错位造成的,一方面,用氢地区不产氢;另一方面产氢地区,氢能一般以周边地区制备和就近消纳为主。

有些地区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并不在工业副产氢聚集的地方,就会造成工业副产氢很难很快覆盖到这些地区来,造成这些地区的氢气短缺。

专家解释,氢能短缺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产业发展初期一个正常的现象,从整个产业链上还不够完备,都存在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匹配这样的情况。

如何打通供需之间的运输,成为氢能源发展的一个重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对氢能储运体系的要求: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规划提出,要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

氢能储运体系是支撑氢能产业链稳固发展的中间纽带,推动氢能储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各方的支持和进步。探索储运技术提升的同时,氢气储运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我国正提速建设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备,包括氢气管道的建设也正在加速进行中。

储运环节成为关键节点

氢能源储运成本通常占整个氢能产业链成本的30%至40%,具体成本构成涉及制氢、压缩/液化、储存、运输及加注等多个环节。

当前氢气储运技术相比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运输技术尚不够成熟,导致效率不高,能耗较大。同时无论是高压气态储运所需的高压容器、管道,还是低温液态储运所需的液化装置、保温设备,初期投资成本均十分昂贵。

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安全规范严格,氢气作为易燃易爆气体,其储运需遵循严格的安全规范,增加了额外的安全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此外,加氢站建设审批复杂,站点布局稀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运营效率。

鉴于此,从技术层面,要持续优化储氢材料和工艺,提高储氢密度,降耗,如开发更高效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探索更低成本的固态储氢材料。

辉丰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氢能源的应用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同时,政府应明确氢能产业地位,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补贴机制、加快审批流程等,降低企业负担。

据介绍,辉丰股份全资子公司辉丰石化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氢氨醇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协议》,就液氨和甲醇产品的储运销项目进行战略合作。根据规划,公司将就中能建开发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提供价格指数、供应链、物流和贸易方面的开发建议,助力后者贯通供应链体系。

6月13日,辉丰股份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辉丰石化与宝武清洁能源近日签订氨氢能源领域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共建氢能保障体系,为氢能需求增长提供服务;双方将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加氢站的开发建设,并由辉丰石化提供“氨氢一体化加氢站”成套装备和维保服务。

氢能储运成本的降低是氢能产业能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面对当前的挑战,辉丰股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施策,有望逐步克服成本障碍,推动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