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出台,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随后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北交易所同步修订相关退市规则,完善财务类、重大违法类、规范类和交易类四类强制退市指标。随着退市新规实施以来,A股市场优胜劣汰加速。2024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12家公司退市,另有25家公司锁定退市,为2023年退市数量的近八成。今日(6月14日),建车B收盘市值1.46亿元,已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市值低于3亿元,意味着全国第一家因为市值不达标,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出现。

37家公司退市或锁定退市

畅通资本市场“出口”不仅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力举措,更是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路径。江北嘴财经据Wind统计,2019年至2023年,境内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分别为12家、20家、23家、46家、47家。

随着退市新规“发威”,资本市场正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截至6月14日,2024年已有37家境内上市公司退市或锁定退市,其中,退市的12家,锁定退市的25家。

首只“市值退市”股

在打开常态化退市“出口”的情况下,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等退市情形逐渐增多。

分析2023年44家强制退市的境内上市公司发现,22家企业因触及“年度营收低于1亿元且扣非净利润为负值”“年度每股净资产为负数”“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等财务类指标退市;18家企业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退市;4家企业因重大违法退市。2024年以来,“1元退市”新规的威力延续,12家强制退市的企业中,有10家企业退市原因为股价低于面值,占比超八成;2家企业因财务报告虚假,涉及重大违法退市。整体来看,资本市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有进有退”的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一大批“空壳僵尸”企业被集中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出现首例“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的交易类退市情形,且呈现增加趋势。除建车B锁定“3亿元市值退市”外,*ST美讯、*ST深天、汇丽B、宁通信B等多家公司也已拉响市值退市警报。加之“主板5亿元的市值退市”标准将于2024年10月30日起实施,市值退市指标的威力或将逐步显现。

事实上,涉及市值退市指标的公司早已“有迹可循”。以建车B为例,自2018年以来,该公司营业收入连续6年下滑,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599.90万元、-3973.31万元和-6933.13万元。进入2024年,该公司并未改变亏损状态,一季度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42.68%,但其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然亏损。6月12日,建车B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当日收盘市值为1.64亿元,已连续18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市值低于3亿元。6月13日、14日,建车B收盘市值分别为1.62亿元、1.46亿元,这表明,其将成为全国第一家因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指标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国九条”提出了未来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发展目标。在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方面,明确未来5年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到2035年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一直以来,西部金融研究院、江北嘴财经智库高度关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起,在西部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教授的带领下,已连续三年编撰出版发布《重庆上市公司发展报告》,成功打造成为资本市场领域的“重庆IP”。完成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委托的重大课题《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从竞争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回报能力六个维度,选取了约100项正向和逆向指标,构建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A股上市公司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及量化标准,并以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验证,确认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结合日常研究,江北嘴财经分析认为,无论是“1元退市”、“市值退市”、财务退市还是重大违法类退市,究其原因,是上市公司质量不达标。在资本市场从严监管、市场出清效果加速显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提质增效”才是关键。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坚持守正、合规。除“国九条”外,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等4项政策文件;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并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等6项制度公开征求意见。这些政策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均有诸多着墨。同时,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将不断完善,将大幅提升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因此,守正、合规将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未来,上市公司要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大股东尽职尽责,维护上市公司独立性,保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行权规则,做好投资权、经营权、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促进“三会一层”有效履职;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发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预防和发现并纠正舞弊行为、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的作用,强化治理能力。

二是提升企业发展“内核”。在做强主业上,上市公司要扎根实体、苦练内功,聚焦主业、做精专业;通过配股、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和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支持主业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与主业相关的并购重组、私募股权投资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实力,打造别具特色的精品。在提升创新能力上,上市公司作为要素集成中心、成果转化中心,要主动站位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助推器”“催化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谋划一批具有产业发展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科创项目,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各类工具,提升上市公司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作出贡献,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使企业成为原始创新和新兴技术的重要发源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

三是适度进行“扩张”。重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价值工具,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发展韧性和活力。上市公司可围绕企业的核心战略进行并购,以实现双方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强化产业链优势,创造更大的价值,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战略的建设,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品牌和项目,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和优势跨上新台阶。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