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思琪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中国最火创业项目,有新动作了。

 

投资家网获悉,天眼查APP近日显示,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创始团队“股权出质”。这意味着,2023年成立的AI独角兽月之暗面可能正谋求新一轮融资。而在上个月,它们刚刚完成腾讯投资、高榕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亿美元(约217亿元人民币)。

 

也是这笔融资,让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成了中国最火90后。实际上,在今年2月,月之暗面就拿到了阿里巴巴、Monolith砺思资本、小红书、红杉中国、美团的超10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25亿美元。短短3个月,公司估值暴增5亿美元。在当下VC/PE、产业资本慢投、谨慎出手的环境下,月之暗面的吸金强度极为罕见,堪称创投圈的融资“奇迹”。

 

月之暗面究竟有何“魅力”,让腾讯、阿里巴巴联手入局,“顶流”资本疯魔?

 

 

一切还要从全球大热的ChatGPT说起。

 

2022年11月,美国AI公司OpenAI基于大模型GPT-3.5,发布了AI聊天工具ChatGPT。该产品问世仅两个月,月活用户就突破了1亿,被誉为“人类历史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程序。”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表示,“ChatGPT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等同互联网、电脑的诞生。”

 

由此,大模型很快演变成了全球最大风口。国内,大模型热度空前,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创出了“大模型盛世”——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阿里巴巴“通义千问”、腾讯“混元”、360“智脑”、京东“言犀”、科大讯飞“星火”、昆仑万维“天工”、商汤“日日新”等等,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又集结VC/PE、产业资本,投出了“百模大战”。

 

一边,互联网、科技巨头“内卷”。另一边,国内各大高校也在钻研大模型,清华、复旦、中科院是大模型的后方阵地。巨头、资本、院校多方合击之下,大模型“百花齐放”。根据百度文库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通用大模型数量达到4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145个,垂直领域囊括了超40个细分赛道,大模型被用到了医疗、金融、新能源、芯片半导体等行业。

 

分析人士预测,“大模型将适用于各行各业,会拥有比天高比海深的庞大消费级应用市场。”当庞大市场形成,还缺“梦想家”吗?众多大模型玩家里,一个90后年轻人备受荣宠。

 

这个90后,名叫杨植麟。

 

别看杨植麟岁数不大,他的故事却充满着“传奇”色彩。从小他便是“别人家长眼中的天才少年”。高中毕业保送清华,大二转修计算机系后,杨植麟开启了对AI的热爱。2015年,他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远赴美国攻读博士,更是全美学术圈的“华人AI风云人物”。

 

攻读博士的第二年,杨植麟就创业了,获得3800万美元融资,跃升“大学生富豪”。在国外杨植麟的英文名有两个,“Zhilin Yang与kimi”。彼时,杨植麟恐怕也没想到,日后kimi会是在中国火出圈的大模型。2022年,看到ChatGPT大热,杨植麟决定回国组建创始团队。

 

2023年,他拉着清华时期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创立了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好友建议,公司把kimi定为产品名称。得知杨植麟二度创业,资本四面八方马不停蹄赶来共襄盛举。

 

月之暗面的出现,带来了创投圈的融资“奇迹”。

 

 

一个创业公司可以火到什么程度?

 

在国内VC/PE、产业资本慢投、谨慎出手的背景下,无数创业者因拉不来融资举步维艰。根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VC/PE投资创5年低点。其中,美元投资锐减,多数投资机构选择观望,“宁可少投,不能投错。”有些机构则下调了独角兽、创业公司的估值。

 

当然,这跟美国过去展开的一系列激进策略有关。2020年,“黑天鹅”突然袭来刺激全球走向通胀。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疯狂加息,利率大幅提升,导致全球资本缩水严重。2022年,美元资本投资退出价值由7532亿美元下降至714亿美元,加剧全球VC/PE市场窘迫。

 

所以,哪怕AI热的发烫,该融资难的还是融资难,活跃的是“顶流”VC/PE、产业资本,月之暗面身处“顶流之列”,以至于公司创立不久,资本就踏破了大门。2023年6月,月之暗面团队未齐全,它们就收到了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一笔超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亿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超20亿元估值,杨植麟团队兴奋坏了,“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掉。”由于月之暗面尚处准备人手与研发阶段,外界对该公司关注的不多。声势上,同在2023年创立的百川智能呼声较高,清华“老前辈”、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再度创业,吸引大量媒体报道。

 

他在“2023云栖大会”表示,“年底之前,国内会有几家公司能够做到GPT-3.5的水平。”王小川说,“百川智能做大模型的理念是,理想上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2023年10月,百川智能获得腾讯投资、阿里巴巴、顺为资本、深创投、联想之星、基石资本、小米集团、心资本等3亿美元融资,风头无二。可到了今年形势逆转,不露声色的月之暗面异军突起。

 

靠着朗朗上口的大模型kimi,资本投月之暗面就像疯了一样抢着送钱。

 

今年2月,月之暗面获得超10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3亿美元一下暴增到25亿美元,如此夸张的估值增速连“中国第一大忽悠”陆正耀都要吓一跳。他创立的瑞幸咖啡估值够离谱了,月之暗面称得上“离谱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王小川估计要“气炸了”,截至目前,百川智能未有新进融资进账,投过它们的阿里巴巴,满心欢喜的拥抱了杨植麟。

 

王小川何等人物?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心中的牛人。杨植麟呢?初出茅庐的90后,他的履历比普通人自然牛很多,可比王小川咖位有很大差距。可他的“风头”压过了王小川,说明什么?“资本不看过去,看现在、未来。”月之暗面是资本的未来。

 

 

张朝阳是不是这么想不清楚,马化腾肯定认可杨植麟。

 

上个月,月之暗面火出圈,它们获得了腾讯投资、高榕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估值暴增5亿美元,达到30亿美元。百川智能的阿里巴巴来了,腾讯投资也来了,两大巨头再次合作。媒体则给杨植麟戴上中国最火90后头衔。的确,90后创业者取得惊人成就的并不多见。

 

杨植麟无疑是90后创业者的标杆。那么,月之暗面有何“魅力”?根据大模型爱好者、媒体人、用户反馈,月之暗面旗下产品kimi是一款好用的智能助手。它的一个优势是,支持输入20万汉字,攻克了部分大模型存在的“痛点”,是网络吃瓜群众找资料的便捷工具。

 

其它层面,月之暗面今年动作频频,先宣布了Kimi启动200万字无损上下文内测。号称,“Kimi累计下载量突破50万次大关”。紧接着,Kimi技术升级、模型能力提升,新增支持语音输入、输出、播报,支持搜索引用溯源。5月,Kimi推出付费打赏功能,开始试探C端付费意愿。

 

简单来说,Kimi就是一款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线上智能工具或挑战ChatGPT的消费级应用产品。商业模式是,付费使用。此处可参考OpenAI的商业落地进展。外媒报道,OpenAI用GPTPlus会员形态每月收取20美元及每月8美元文本转图像会员费用,“很像视频会员制”。

 

国内大模型收费方面,百度“文心一言”取得了效果。根据它们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文心一言”创收,预计今年收入规模扩大到数十亿元。可能看到了大模型的赚钱能力,资本加速了对月之暗面的青睐。天眼查APP显示,月之暗面创始团队标注“股权出质”,不排除5月获得融资的它们,又琢磨下一轮融资。对资本来说,盈利只是一环,关键故事要精彩。

 

故事精彩,估值才精彩。月之暗面挑战的OpenAI估值1000亿美元,显然里面会有不少好故事。这是“好的”一面,伴随中国最火90后火出圈,月之暗面也迎来了一些质疑声。

 

比如4月,外界传来“杨植麟通过售出个人所持公司股份套现”的流言。有消息称,“杨植麟及相关人员的套现金额约4000万美元”。月之暗面随即回应,“传闻不实,公司有员工激励计划。”天眼查APP上,杨植麟个人持有公司78.9%股权,为月之暗面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在连翻大额融资、引入“顶流”VC/PE、产业资本后,杨植麟还能保持超70%控股,掌握绝对话语权,整个创投圈无出其右。他要想套现开溜,随便拿出20%股权,仍做老大。

 

而他坚持手握超70%股权,摆明了“拥抱资本,又对资本心生敬畏。”年纪轻轻,头脑清醒,不愧为中国最火90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常说,“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是世界的希望。”

 

如今,中国90后创业者已然崛起。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比亚迪参投的智元机器人;清华学霸曾国洋创立面壁智能;博士田天创立专精特新“小巨人”瑞莱智慧......相信,还有更多90后创业者在路上,他们聚焦前沿、投身科技,与杨植麟一同扛起90后创业大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