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刚给新能源车加征100%的关税,这回又轮到欧洲了。

之前老美加税的时候,我也给大家说了,我们直接出口美国的话车很少,主要是一些欧洲品牌的电动车在中国加工之后出口到美国的。老美加税最大的影响, 就是他的队友们也会紧跟他的步伐。

果不其然,欧洲就来了。而且欧盟这一回加税可比老美那边影响大多了。

6月12日,欧盟宣布将在7月初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盟委员会表示,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其他制造商将征收21%的关税;

对于进口自中国的特斯拉汽车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

这个关税下来,对谁影响最大呢,影响最大的是上汽。

去年10月份的时候,对华电动车搞反补贴调查。对于被抽到,不配合调查的企业加征38.1%。

可见上汽应该是没有配合他们的调查。为什么不配合呢?我看到网上有知情人士说,反补贴调查要求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提供的调查信息,异常苛刻。其中还包括要求他们提供电池的配方,这已经涉及商业机密了。

上汽接受的是顶额加征,综合税率就上升到了48.1%。要知道去年上汽在海外市场的毛利率也就6.3%。这税一加,直接把收益加没了。不仅是价格优势没了,可能还会处于劣势,产品要加价一倍才能不亏本。

而且,一直以来,欧洲是上汽出口的主要战场。

前些年,上汽收购了英国的汽车品牌MG,根据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了MG 纯电动车出口到欧洲,迅速横扫整个欧洲。上汽靠着MG这个品牌,不仅在英国、西班牙纯电市场跻身前二,而且已在全球各大主要市场跻身前十。在欧洲,单月交付达到了2万辆。

像比亚迪主攻南美市场,吉利也主攻东南亚、俄罗斯这些市场。他们也有出口到欧洲的,但是,比例相对于上汽来讲就少很多。所以,他们虽然也被加征了,可能对他们整体的海外业务影响有限。

上汽卖得这么好,人家当然要搞你。不搞,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哪还有容身。

我看到一个数据,上汽、吉利、比亚迪去年在欧洲的注册量分别为12.5万辆、2.2万辆和1.6万辆,与三家38.1%、20%和17.4%的比例正好相对。

这次打着发补贴名号的调查,也是挑选了销量排名靠前的汽车品牌。销量越好,越容易成为眼中钉。

2024年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将占据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 15%。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售价通常比欧盟制造的车型低 20%。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如此来势汹汹,欧洲也开始有危机感了。在油车时代,欧洲的汽车品牌在市场上相当能打,但是到电车时代,却没有一席之地,欧洲也急了。

毕竟,汽车工业是发达国家的必争之地。

汽车品牌效应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追上。我们在油车时代花了这么多年工夫,也没见我们能追平多少。

因为汽车工业的先发优势太大了,先占据市场的,有资本有资源能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后来追赶的人想要一下子赶超这么多年的技术,很难。

所以,他们要在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企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赶紧把这团火灭了。

毕竟,汽车产业的规模,实在太大,不是随便一个行业可以比拟。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

2023年全球汽车产业总产值是3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手机+电脑+通信设备三大市场的总和。

规模之大,产业链也相当长,这可以带动很多人就业。据说在日本。每年汽车产业能提供542万个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汽车产业能带动上下游多少产值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 据统计,汽车制造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7个就业岗位。

制造业才是发展的核心,只有制造业起来了,才有围绕这些制造业发展的,服务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等等。 所以,你看这几年美国开始搞什么制造业回流,补贴新能源车企。 按理说,欧洲也可以搞补贴新能源车企,像美国一样,虽然比我们晚了点,但是快马加鞭也多少能分点肉吃。

但是,欧盟这几年被俄乌战争、疫情、以及一些小国家破产,搞得真没钱了。你看这次法国奥运会,连空调都不给装,不提供免费的交通接送服务,要运动员自己解决交通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说,这可能是世上最穷酸的奥运会。 这还是欧盟里面发达的国家,都如此。那你说整个欧盟各国拿什么钱来补贴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人家没办法给自己的汽车品牌添砖加瓦,只能给我们使绊子,阻拦我们前进的路。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他们下手了,我们也会反击。 你们加税,我们这边也加税,对欧盟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他们出口到中国的汽车也不少。 现在也是刚出,估计后面还要继续谈判,就像当年光伏行业,刚开始也被欧盟加征至47.6%的关税,最后经过多方谈判,也没有执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