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红利策略就“火”成一道大A靓丽的风景线,说高股息红利“拥挤、过热”的声音一直都在。

但是,近一个月来,红利指数基金的波动也开始加大了,特别是其中某些煤炭股,比如$中国神华(SH601088)$,已经涨了3年。此外,一些专业机构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公用事业已经连续处于“高拥挤”状态,说明短期见顶的可能性不低了。

但是呢,红利指数中,除了能源和公用事业外,还有金融、消费等比如$格力电器(SZ000651)$才开始涨的行业。也就是说,红利指数内部细分行业已经开始分化了,于是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心红利指数基金后续整体的业绩持续性问题。

为什么我认为红利行情还远没有结束?

在讨论红利指数内部分化问题前,我想先聊一个大前提:高股息红利行情是否真要结束了?

我的答案是:远没有结束。

原因1:红利指数股息率仍处于历史高位

在经济增长疲弱时期,借贷意愿减弱,使得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当“股息率”高于“国债收益率”时,机构等长线资金会更倾向选择高估值红利策略。

根据韭圈儿数据,截至2024.6.1,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为5.66%,仍高于其10年均值4.47%。

而我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只有2.28%

也就是说,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不仅仍然处于高位,而且还远远高于我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原因2、资产荒背景下,高股息策略更符合投资者预期

说现在是“资产荒”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随着现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走低,而净值的波动却在加大,

也就是说,“收益率与盈利概率”都在走低,符合大家预期的产品越来越少。

这时,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开始追求“高确定性”的投资标的。高股息红利策略就属于高确定性。

那么,哪些新的投资者会被高股息策略吸引呢?

我认为有两类:

亏怕了的激进型投资者

嫌弃理财收益低的稳健型

这两类投资者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一个原本喜欢梭哈高波动科技股的投资者,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盘,才会彻底“认输”,后知后觉认识到高股息策略的好,于是慢慢转移过去。

也就是说,如果后面,大盘继续以震荡为主,科创创业板块仍然涨两天跌三天的话,应该会有更多激进型投资者受不了这“磨人”的行情,慢慢转向红利板块。

原因3、国九条: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

在4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国九条”,提到: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紧接着在4月16日,证监会在答记者问时特别提到:引入了分红不达标实施ST的安排

在强制分红之下,等同于股票要有利息了,用不了多久就会改变国内的"炒”股氛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用炒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持有吃利息也是挺香的

而且,这个政策的长远影响是也是超级大的,等于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养老钱“进入股市。所以长期来看,红利策略还会持续占优。

如何提升传统红利指数的收益?

前面提到,红利指数重仓行业中,有的已经涨了3年之久,比如煤炭;有的短期热度极高,已经算拥挤了,比如电力;而有的是今年才开始涨,比如银行;还有的重仓板块甚至没怎么涨,比如消费。这一现象,就叫做指数内部行业分化

更严重的是,不少红利指数一年才调整一次样本股,比如中证红利指数,就规模每年12月调整一次,这就导致:即便今年被“抱团”的个别高股息龙头股的股价飙涨,中证红利指数也不会去做“及时止盈”的操作,一旦股价过高,抱团瓦解,那么股价大跌后一定会影响红利指数的涨幅。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发现红利基金中有一个比较小众的细分类别,叫做“量化红利”

这类产品的定位为红利指数作底仓+多因子增强策略,追求相对较小的回撤和相对稳健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红利增强”或者“红利+”。

我最近看到的一只量化红利基金,是由一位非常擅长做精细化因子开发的基金经理孙然晔发行的新产品$华夏红利量化选股股票A(OTCFUND|021570)$。他在这只基金上,就会用到“多因子指数增强策略体系”。

提到孙然晔,你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但是,提到华夏智胜价值成长,你可能就有所耳闻了。在去年火出圈的华夏智胜价值成长就是孙然晔与孙蒙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当时他们就已经把多因子策略运用在了华夏智胜价值成长中。

说起“多因子”,你可能好奇,究竟有哪些因子呢?

比较粗的分类有:动量因子、价值因子、质量因子、成长因子等;

再进一步细化,还能衍生出非常多的因子,就以“动量因子”为例,还能细化出:价格动量因子、基本面动量因子、成长动量因子、情绪动量因子等等......

而“多因子策略”则是严格考核筛选这些因子,持续监控各类因子表现,结合前沿AI算法,提升多因子模型的性能。

相比传统的红利指数基金,加入多因子增强策略的“量化红利”,有何优势?

优势1:多因子策略选股,能筛选出更优质的股票,以规避“红利陷阱”。

要知道,传统的红利指数纳入成分股的考量方式很简单,比如看过去3年的分红情况等。这些股票虽然当前股息率较高,但可能是由于其盈利水平正处于周期的高点,但是,万一该行业接下来进入淡季,盈利与分红很可能会降低。

由于红利指数只看近3年历史数据,无法及时捕捉到成分股盈利与分红能力的波动,可能就会陷入未来高股息难以持续的“红利陷阱”。

而纳入多因此策略的量化红利基金,则可以进一步挖掘基本面更好的企业,寻找那些真正具备持续分红意愿和能力的优质公司。

优势2:量化交易的纪律性强,自动严格执行高抛低吸,及时止盈短期涨幅过高的个股,把握交易带来的短期收益。

前面提到,红利指数内部行业分化严重,个股的涨跌分化更甚,如何“去粗取精”?

这就需要及时做“择时”操作,把短期涨幅过高的大热股卖掉,买回还未被资金过度追捧的其他红利股。

这一操作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做到了及时止盈,获取到短期交易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对个股的低买高卖,也能顺带进行行业轮动。比如,短期煤炭和钢铁等周期板块中的某些个股涨幅极大,这时量化策略把这些个股减仓后,转向加仓金融与消费板块的个股。

还有一点要提的是,“华夏红利量化选股股票”的产品基准为中证红利指数。之所以选择中证红利,而不是红利低波、港股红利等指数,也是有考究的。

孙然晔认为,中证红利指数在各年份全收益表现较为突出;并且,该指数包含的成分股数量较多,且这些成分股的权重分布相对分散,没有单一股票的权重过于集中的现象,这种权重分布有利于多因子策略的实施。

最后,投资中最艰难的事情就是预测市场走势,配置多策略的红利基金是比较稳妥的选择。特别是担心传统红利指数业绩持续性的朋友,可以考虑今起发行的华夏红利量化选股股票(A:021570 C:021571),这类多策略增强型产品还是很有可能跑赢中证红利指数。

@股吧话题 #高盛发声:中国市场已现复苏信号##并购传闻来袭,海通证券罕见涨停##对华电动汽车征税,欧盟算错了账#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