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药制造业最大的梦魇是什么?

当我们谈论药明时,我们担心的是这些为全世界配置的CDMO产能,在全面脱钩后卷向国内,所到之处皆为焦土。

但是,脱钩法案接近于技术性流产。

《生物安全法案》(H.R.8333)加入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修正案未能获得众议院规则委员会的批准,后续立法进程较难推进。所谓“CDMO全面脱钩”终于开始转向证伪的路线,虽然还将经历证实-证伪的反复横跳。

法案延宕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力不强。位于全球生物科技顶端的既得利益集团,优先考虑的不是屏蔽中国CDMO ,而是供应链安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需要在地缘间均衡配置产能,构建1(中国CDMO)+N (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的格局。

国内支付能力、投融资有改善的征兆,我们都知道春天会到,但现在依然寒冷。CXO转机是吹在脸上的暖风,意味着海外生存空间没有封死,生物医药迎来喘息之机。


01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CDMO高增长的主线逻辑已经断掉,在地缘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海外药企研发生产外包订单向国内的转移进程正放缓或中止。

据浙商医药统计,CXO主要上市公司2024Q1收入同比增速平均-7.44%,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平均-41.68%。

但中国CDMO仍然是最靠谱的供应商,在Know-how、成本控制、人力资源、产能基建、交付效率和可靠性上,具有全面的优势,是海外MNC、中小Biotech配套供应链的重要一部分,全面脱钩是不可能的(详见2024年5月5日《CXO还能重新崛起吗?》)。

如同富士康不会威胁苹果一样,中国CDMO不过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只会强化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据BioCentury调查,在141名受访者中,75%表示与中国CDMO 有合作。失去中国CDMO的支持会使得美国企业在全球处于劣势,主要是无法获取中国公司提供的高效、高质量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不会有足够的非中国产能,这最终将对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造成最大影响。

中国CDMO的崛起,是全球医药资源合理分工配置的结果,是市场力量自发选择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仍是利润最大化驱动,海外生物科技既得利益集团并没有推动脱钩的强烈动机。

所以,我们看见《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不得不设置8年缓冲期,现在立法进程甚至严重受阻。

那么政客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

6月5日,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EU)共同参与的民官联合“生物制药联盟”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构建医药品供应链地图。如果生物安全法案最终生效,这个联盟可以分一杯羹,但不能达成重置供应链的目的。

两个最有力的竞争者都存在短板。韩国自身处于(朝鲜半岛)地缘风险的漩涡之中,而印度工厂质量问题高发,谁敢对三哥all in?

MNC正避免供应链过于单一的风险,在全球分散配置一供、二供、三供、四供,以应对地缘关系的不确定性。

诺和诺德、礼来甚至自建产能,确保GLP-1药物供应链安全。诺和诺德110亿美元收购原属于康泰伦特的三座灌装工厂,用于生产司美格鲁肽。礼来在印第安纳州追加53亿美元扩大替尔泊肽产能,为公司近15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自2020年以来,礼来已花费超过180亿美元在美国和欧洲建设、扩建和购买制造工厂。

印度CDMO行业未来5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11%。韩国三星生物2024Q1合并收入0.94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1%,累计签订价值超过125亿美元的CMO合同。日本富士胶片CDMO业务预计2025年收入将达12.8亿美元,2030年增至32亿美元。

西方不会把生物制造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中国的篮子里,仍然有鸡蛋。


02 

来洼地抄底

CDMO对悲观因素已提前计价,下一个问题是,创新药企是否会卷入脱钩风波。5月30日,在致FBI的一信函中,美国众议院点名传奇生物。

与电动车不一样,创新药无法把价格战卷到国外。君实生物PD-1特瑞普利单抗美国首发定价确定为K药在美售价的8折,即8892美元(240mg)。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美国首发定价分别为6300美元(1mg*21粒)和25200美元(5mg*21粒)。传奇生物BCMA 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在美国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价格46.5万美元。这些都与美国创新药高定价体系保持一致。

由于FDA严格把关,国内创新药直接出海,具有较高的成本门槛和技术门槛,在供给量上将长期维持低水平。第二个百济神州难以再现,创新药企通过BD出售海外权益仍将是主流方式。

为避免卷入脱钩风波,出海药企采取主动切割的方式。据Endpoints News 4月份报道,百济神州从药明康德获得泽布替尼的原料药,但一直在努力寻找第二家供应商,这个过程已接近完成,很快就会开始运作。第二家供应商总部设在瑞士。

中国创新药无法成为扰动美国创新药既得利益格局的鲶鱼,暂时不具威胁感。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看美国的警惕之心考虑得有多长远。

事实上,在海外生物科技复苏大势中,国内创新药的洼地效应越来越明显,逐步沦为MNC的配套研发基地。

据动脉网、Wind数据,2024Q1国内医疗健康投融资退回2017Q3水平。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Q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合计约645.05亿元,同比增长12.30%,单看3月,融资额约229.92亿元,环比增长25.11%。

海外Biotech融资环境明显改善,CXO受益,临床阶段外包需求回暖逐渐从RFP(询单量)回暖传导至订单回暖,ICON 2024Q1 RFP双位数增长和净新签订单金额同比环比高中个位数增长,Lonza小分子临床阶段需求展现出初步复苏迹象,CRL预计订单需求在2024年晚些时候改善。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鲍威尔承认通胀已经实质性地放缓。6月12日公布的美国5月核心CPI同比增速降至3年低位,环比增速0.2%低于预期,加上AI加持(苹果AI后来居上),纳指100继续走在连创历史新高的路上。美股生物科技也将走出垃圾时间,迎来一波上升,整体处于景气长周期的开端。

2024年度截至4月30日,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许可项目累计25笔,较去年同期增长56%,累计交易总金额超百亿美元。随着海外生物科技资产越来越贵,国内创新疗法性价比凸显,将继续吸引MNC抄底。

明济生物TL1A单抗FG-M701,以1.5亿美元首付款把全球权益卖给艾伯维,并有资格获得后续高达15.6亿美元的临床开发、监管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与第一代TL1A抗体相比,FG-M701通过独特的工程化改造,旨在为炎症性肠病治疗提供更高的疗效并减少给药频率,具备成为同类最佳的潜力。

虽然国内医药优质资产严重流失,Biotech却获得输血,先活下去再说。$药明生物(HK|02269)$$药明康德(SH603259)$$泰格医药(SZ300347)$#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