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储能在装机量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同质化严重。过去一年里,储能电芯从0.9元/瓦时降至0.4元/瓦时以下,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从1.3元/瓦时降至约0.7元/瓦时以下,增收不增利呈行业普遍情况。另一方面,是能耗高污染大。2023年,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占全球78%。在创造了超万亿的产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压力。

  大力发展储能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那么,如何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的发展?成为了摆在产业链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01 科力远、中创新航携手相关政府平台及基金共同成立碳中和基金

  因循上述视角,不少储能企业在积极探索储能高质量发展新通路。如科力远、中创新航等企业,深知在这场绿色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通过与各方的紧密合作正致力于推动行业创新,共同构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在此背景下,6月14日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该研究院是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而成立的重要科研与教育平台,通过整合学校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引入行业产业力量,提升人才、平台、技术、资金、市场等创新要素聚合裂变效能,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重大技术创新、适用性产业技术应用的创新环,打造碳中和领域重大创新基地。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交叉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打通碳中和技术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和产业议题。

  同日,在科力远、中创新航以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相关政府平台及基金等多方力量推动下,还共同成立了碳中和基金。该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凯博资本发起并管理,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给予学术及科研指导,基金目标总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该基金将依托科力远在碳中和领域的产业基础和武汉大学的科研技术优势,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碳中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新技术、新材料的快速产业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基金集合了头部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相关产业链行业,有望进一步打通“经、产、学、研、用”,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02 构建产业链共同体 实现多方共赢

  碳中和研究院及基金成立的意义非凡。

  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探索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储能行业面临的困境下,无法依靠单一个体、单一环节、单一政策、单一商业模式的方式去打通涉及技术、经济、环保、职业健康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只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才能破局。

  碳中和基金的成立,便是立足于产业发展思考。破路的思路是在有产业优势和基础的地区运用组合拳,把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联合起来,把生态产业基金组建起来,把高校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三位一体,集中区域发力,补链、强链,形成“自然矿山-电池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集成应用-电池回收”的内生循环发展的“强链”。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这标志着科力远大储能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日前,科力远的大储能业务再次提档换速。据悉,科力远的3GWh储能系统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此次碳中和基金的成立,或将进一步助推科力远储能业务发展,夯实科力远持续搭建的“自然矿山-储能系统-城市矿山”产业闭环,具有示范价值。

  此外,该基金的成立,也将进一步增强各产业链企业的协同作用,在技术、资金、创新等方面实现共享。基金公司成立后可进一步满足合作伙伴战略发展需求,实现产业联动效应,加快新能源与储能项目投资,为联盟成员的储能业务拓展、订单获取提供资金等资源支持,共同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面对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科力远方面表示,公司将继续携手各方合作伙伴,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科力远(SH600478)$将能够在绿色能源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开创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