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户就有无人机把快递包裹送到家;上下班可以直接用手机打个“飞的”出门;每逢佳节可以预约定制个人专属的炫酷无人机灯光秀……推动上述场景实现的,就是近年来越来越火的“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会?未来“向天空要GDP”是否真的能实现?

何为低空经济

要想了解低空经济,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低空空域。

低空空域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空域划分为A、B、C、D、E、G、W等 7 类,其中,A、B、C、D、E类为管制空域,G、W类为非管制空域。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是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从低空经济本身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第一是立体性。运行空间立体性较强,“飞行在空中,作用在地面”,空地衔接十分紧密。

第二是局地性。以小飞机、小航线、小企业为依托,具有地域窄、规模小和较为分散等特点,与各地区的关联度十分紧密。

第三是融合性。体现为一种“组合式”经济形态,核心是航空器与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如“农林+航空”“电力+航空”“公安+航空”“医疗+航空”“体育+航空”等。

第四是广泛性。涉及领域和行业十分广阔,体现在通航、警用、海关以及军用领域,运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行业。

光看概念和特点,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什么是低空经济。举几个例子,来看看低空经济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场景。

例如,出门上班可以“打飞的”。今年,深圳“空中的士”的版图持续上新,从坪山燕子湖会展中心飞往福田CBD的通勤航线,将两地间的出行时间从地面的60分钟缩短到了13分钟;而在安徽,全球首款商业落地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在合肥骆岗公园正式实现常态化飞行,用空中通勤告别上下班的拥堵。

例如,外卖、快递可以“飞”到家里。无人机送货到家,外卖小哥不再需要风里雨里奔忙,快递配送效率从“天”变成“小时”,再偏远的地区也可以进村入户。对于物流这项要求速度的产业,低空运输将成为一项绝佳的解决方案。

“打飞的”“送外卖”只是低空经济的一小部分。农业无人飞机在田地间劳作,无人机丰富拓展文旅业态……低空经济正在一步步把昔日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

各地抢跑低空经济

除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顶层设计”也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着力推手。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对低空经济十分重视。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级规划。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地方的产业促进政策火速跟上,仅2023年已有约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

5月16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方案》拟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军地民协同机制,统筹推进空域管理、空管服务、需求集散等各项事项,复制自动驾驶示范区经验,形成低空经济推进、管理模式等。

《方案》还提到,要通过三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全国,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并计划到2027年,培育10亿元级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50家、技术服务企业100家,在低空智联网、垂直起降场、无人机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低空产品及服务等。

5月15日,南京市政府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实施方案》明确,力争2026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以上,建成1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并计划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及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3个以上试飞测试场和操控员培训点,规划建设1—2个通用机场,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培育30个以上具备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等。

《若干措施》则涵盖持续扩大低空产业规模、建设低空飞行保障体系、拓展丰富低空应用场景、优化低空产业发展生态4个方面12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各类财政奖补、政策支持,设立产业基金等。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多个省市的行动方案或是高质量发展举措中,都强调要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大部分提及要支持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空域网络、起降场地、各类平台等。有的还指出,要完善飞行保障/监管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

万亿产业正启航

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低空经济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中信证券指出,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阶段可类比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万亿蓝海正启航,在政策持续护航下,技术与商业化进展有望迅速推进。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曾公开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低空经济也凭借着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有望孕育出“三层万亿”发展空间。

第一层即促进轻小型固定翼飞机、民用直升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俗称“飞行汽车”)等低空飞行器制造发展,培育更加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与服务新业态,核心产业规模成长空间超万亿元;

第二层即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空间超万亿元;

第三层即服务模式延展促进空中交通运输发展、飞行体验促进消费变革等各类经济活动,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超万亿元。

尽管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规模可期,但《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存在顶层设计、空域管理、技术端、应用端等多个痛点。如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统计标准体系缺失、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仍需提升、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等。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今年两会上提交《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在他看来,低空经济在未来3至10年里会有非常快速的成长。中国在陆空两栖飞行汽车的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但飞行汽车研发技术难度大,多项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压力大,同时飞行汽车投入使用所需的起降场、试飞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飞行汽车类似于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在实现商业化之前,需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显然,在低空经济这条新赛道上,竞争战已经悄然打响。未来几年,谁能率先抢抓低空经济黄金窗口期,让低空经济产业渗透到千行百业中,或成为区域经济乃至城市竞争的关键一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