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A股知名公司中科云网跨界光伏的50亿元5GW单晶N型TOPCON高效电池项目突然被曝欠薪放假。而就在不久前,ST聆达公告称,子公司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停产。3月份,隆基绿能在被曝“裁员近三分之一”后回应称,公司进行了相关岗位结构优化,预计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

类似的停产、减产、裁员、项目延期投产、终止投建等现象,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多家光伏企业轮番出现。另一方面,iFinD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相关光伏行业分类的63家上市公司中,37家企业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45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呈现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达100%的企业数量足有20家,连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也未能幸免。

2023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各环节价格暴跌,产能过剩,叠加外部关税政策限制等,行业面临挑战。据硅业分会消息,目前价格已突破所有在产企业现金成本。多方观点认为,光伏市场低迷,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无序扩张引发的下行周期,促使光伏企业开始着重思考如何摆脱低端竞争,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技术和产业化创新,尝试借助数字化对现有制造能力进行升级,已经成为光伏企业新的着力点。

数字化能否承接住光伏企业的期望,协助光伏企业完成制造能力升级?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为解答以上疑问,作为数字化领域的深耕者,大东时代智库(TD)对国内29家主要光伏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基于调研结果,编撰了《光伏行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白皮书》。


光伏企业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光伏企业最想用数字化解决的供应链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如图):

光伏企业目前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调研中,多家光伏企业提到希望通过提高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来降低库存。在控制库存方面,数字化作用于库存管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通过优化需求预测和管理、分层计划、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和主动消耗库存等多种方式控制库存。大东时代智库(TD)在本次调研中接触到的案例显示,以上方案效果非常明显。

垂直一体化、生产全球化是光伏行业趋势,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多工厂管理模式下的产能分配能力等。垂直一体化模式下,在组件订单交付过程中,光伏企业内部的订单、产能以及关键物料的协同十分复杂。多工厂管理模式下,需要优化供应链计划模式和技术,综合协同多个工厂的产能分布、设备状态、库存、运输等情况,迅速制定有效的产能分配方案、优化分单策略,实现协同采购和排产,以达成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难度较大。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针对这种情况,多工厂协同排产系统可建立全球供应链主计划,在考虑多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对多个工厂之间产能的有效分配和优化。这不仅提高产能利用率,还能确保生产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消灭“拦路虎”

与其他行业相比,光伏行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难点突出,比如仅凭物料编码无法进行供需平衡计算、MRP"跑不通"、系统集成和流程梳理难度较大等。这些都是由光伏行业当前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以“仅凭物料编码无法进行供需平衡计算”为例,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光伏行业产品参数众多,产品规格不统一,客户在选型规格和安装设计方面需求各异,定制化需求多、物料种类繁多,非标准物料较多,物料关系复杂,导致目前光伏行业物料编码管理中存在“一物多码”“一码多物”、不便于处理替代料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光伏企业仅凭物料编码无法进行供需平衡计算。

但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光伏行业一直经历着快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光伏行业发展太快,标准制定和执行难跟上。光伏行业要从根源上解决标准化等问题,还需要克服较多困难。

相较而言,目前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物料编码问题,是更高效的方式。比如,国内APS领军企业深圳市微优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VUV") 针对该问题,提出“物料属性+料号”的解决方案。目前,VUV已经在多家光伏企业运用该方案助其解决了仅凭物料编码无法进行供需平衡计算的问题。

该白皮书针对类似的光伏行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痛点都给出了已经被实践过的解决方案,如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公众号大东时代工业数智,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0613光伏,即可免费领取白皮书


白皮书目录如下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