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有价值的AI落地场景中遨游。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AI爆了,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硬核的投资主线!


2023年至今,英伟达股价暴涨7.7倍,Meta股价上涨超过3倍,亚马逊股价也涨了1倍多,苹果布局AI后的市值再度超越微软,重登全球第一。


而这只是“长牛”行情的序章。


比尔·盖茨认为,AI的发展与微处理器、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一样重要。红杉资本表示,生成式AI技术的第二幕将是“从客户开始的”,即场景应用落地。


参考历史走势,当颠覆式创新技术深入各行各业的“田间地头”,并重构生产力,势必将激起估值溢价浪潮——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公司都实现了十年超十倍的股价增长。


如今,我们正大踏步进入AI时代。纵观全球,医疗健康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落地场景之一。


以中国为例,占总数仅12%的三家医院却承担了60%以上的就诊人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长期失衡。在医疗最发达的美国,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也日益加剧。


而在供给侧,医疗健康高度严肃、专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AI+医疗发展得很慢,做得也很难。


不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为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提供了新的思路。


谷歌开发的首个专业“AI问诊医生”的表现已经超越包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在内的初级保健医生;迈瑞医疗与腾讯共同研发的AI阅片机将诊断时间从25分钟降低至30秒以内,并将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大模型赋能下的平安健康AI体检报告解读已能识别936项指标明细,解析准确率高达98%。


这些信号都显示着,AI风暴正在降临,医疗健康生产力有望加速重构。这是一个惠及全球数十亿民众的新产业机遇,也将诞生更“长牛”的医疗健康科技公司。



01|平安健康的「AI底色」


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难以同时兼顾“高质量、高可及性和低价格的医疗服务。”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在《医疗的困境: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中提出了医疗“不可能三角”。


中国14亿民众医疗健康需求刚性。过去十年,互联网科技公司携数千亿“热钱”前赴后继,但鲜有玩家成功解题破局。


最终,一部分公司沦为挂号流量平台,另一部分公司甚至裁撤掉了医生团队,成为卖药电商。线下的三甲医院依然人满为患。


现在,生成式AI爆发,成为撬动这一行业难题的科技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监管层对此早已持鼓励态度。在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医疗服务等。


在最难的落地方面,AI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AI原生企业——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正是实践的“先锋”。


创建至今十年,平安健康一直以AI为技术“地基”,打造严肃、专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能力。与此同时,在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规则的基础上,平安健康还构筑起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领域知识图谱。


如疾病库就包含了42万个疾病术语,处方治疗库包含200万个经典病例和千万级医学文献,医疗产品库囊括超过22万种药品说明书......



这些海量数据为训练AI大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成为平安健康打造省时、省心、又省钱的一站式家庭健康管理的基础。


近日,平安健康再进击,焕新升级“平安家医”,并正式发布参数高达百亿级的平安医博通多模态医疗大模型(以下简称“平安医博通”)。


据悉,平安医博通应用了自研的生成式框架DFlow,这是一个全新的通用且高效的生成模型,它兼具生成速度快、泛化好、生成质量高等多个优点。


另外,平安医博通还应用了基于低维隐变量的大模型偏好对齐方法,其训练、储存成本低、低延迟,能更快地让大模型适配用户偏好,及时响应用户的线上需求。


技术指标看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们直接来看应用效果。


以平安医博通上的AI体检报告解读业务模型为例。目前,它已经能自动识别、解读体检中的促甲状腺素、血小板计数等936项指标明细和甲状腺结节等778项异常标签,还能基于用户多年的体检报告来评估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43项指标趋势风险,并提供1907种健康管理方案,包括医生建议、治疗目标、饮食生活方式管理等。


而这些复杂的分析和千人千面的方案都是AI秒级生成的,解析准确率高达98%。


此外,平安医博通还全面赋能家庭医生,助力优质医疗服务实现批量化。


以前,家庭医生要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就得手动整理、输入资料,不仅耗时、费力,还很容易遗漏。


在诊疗环节,每一位家庭医生的技能和擅长领域都有差异,加上全科医学知识极其繁杂,医疗服务质量往往参差不齐。


但如今,这些痛点正被AI技术破解。


平安医博通赋能下,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实现了全面升级:AI不仅能帮助家庭医生收集患者线上线下、院内院外的健康数据,并自动整理成健康档案;还能实时提供医学知识辅助,给出用药推荐和健康建议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平安健康通过AI,还能对所有的在线问诊、电子病历、处方进行100%的质检,确保医疗的安全合规。


平安健康透露,AI赋能的效果已初步显现。平安家医业务中,患者对在线问诊的五星好评率达到98%,电子病历甲级率高达99.8%,用药合规准确率是100%。


可以说,破解中国医疗“不可能三角”,平安健康撬动着AI杠杆,已经迈出了关键和创新的一步。



02 | 供给侧创新


AI大时代,产业数智化转型并不仅仅局限于重构现有的生产力。科技公司更大的增长逻辑是去产业无人区“拓荒”,去创新供给端,填补未被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


一直以来,健康管理、病有所医都是14亿国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但现实是,用户要么缺乏健康意识,忽视慢性病的长期危害,要么在完成初步治疗后,不知道该如何护理。



笔者有着亲身经历。21年,笔者因内分泌失调想要去上海某医院的专家门诊就医,结果抢了一个星期才挂上号。到诊室时人满为患,医生询问病情后便迅速开出了处方,也没来得及说禁忌事项和后续的治疗方案。


而笔者在吃完一个疗程的药后,又得再去抢号复诊,极其麻烦。


和笔者一样,很多患者也有类似的经历。对此,平安健康做了一个市场调研,发现有80%的受访者希望能获得一个家庭医生,有76%的受访者希望家庭医生每两周能询问一次自己的健康状况,还有70%、57%、51%的受访者分别希望获得线上问诊、上门检测、健康科普等服务。


面对澎湃的医疗健康需求,平安健康感同身受,其秉承管理式医疗战略,在行业中率先组建了自有医生团队,并率先推出家庭医生。


近日,平安健康又依靠领先的AI能力,掀起供给侧创新革命,对“平安家医”进行了全面升级。


其中,服务升级尤其值得关注。


上文提到的平安医博通大模型就应用到了主动健康管理中:AI自动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家庭医生会基于其中的数据和趋势,为用户设计出专属的检查方案和健康计划书,再帮助其调理身体,实现“治未病”“应治早治”的目标。


AI技术能力同样还应用到了数字化慢病管理中。


例如在血糖、血氧等身体指标检测上,平安健康搭建了HIoT医健物联网平台,并“牵手”华为、硅基、乐普医疗等企业,实时采集、检测、归档用户的相关体征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AI系统会定期向用户推送周报、月报和年报,实现生理体征检测与预警干预模型实时动态管理与风险预测,帮助用户了解身体情况。而一旦指标出现异常,系统会实时主动预警,家庭医生也会迅速介入,为用户制定全病程的解决方案。同时背靠平安三到服务资源网络,为用户个性化解决具体痛点问题。


61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女士,就享受到了数字化慢病管理带来的便利。


她于2021年10月确诊糖尿病,自我控制一个月后通过臻享RUN了解到了平安健康的控糖管理服务。彼时,她的空腹血糖为19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到7%,每个月的治疗费用高达670元。


而在接受服务3个月之后,李女士的空腹血糖降到了5.5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到了5.8%,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下降超过90%,只需要64元。


这只是缩影。目前,AI技术赋能下的数字化慢病管理中,AI三餐点评准确度超过95%,有90%的血糖异常用户的指标实现了改善,管理达标率为72%。


也正是因此,平安健康的慢病服务获得了国家慢病中心的点赞。


从行业视角来看,平安健康这一次行动,也是对行业信心的极大提振。


前段时间,有同业裁撤了家庭医生团队,海外的医疗健康服务也有所收缩,这引发了市场对线上医疗服务的质疑和悲观情绪。


但“先行者”平安健康依旧坚守在一线。守正创新,久久为功。现在,它通过AI技术再次证明了互联网医疗的独特价值,不仅击碎了人们的诸多疑虑,也更强化了与用户之间的信任。



03 | 长坡厚雪


医疗健康赛道长坡厚雪。截至目前,美国联合健康市值4575.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2万亿元,股价实现十年超十倍的增长。


AI浪潮激荡,医疗健康生产力爆炸式增长,行业发展将迎来更大的商业增量,这同时也将诞生出伟大的科技公司。


平安健康或将率先品尝到AI时代的估值红利。其始终坚持走难而正确的道路,AI原生属性鲜明,严肃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更是领先同业。


事实上,在财报端已有反映。2023年,平安健康业绩持续优化,营业收入达到46.74亿元,毛利率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了47.6%。


对此,管理层表示,有信心提前实现盈利上岸。


平安健康的另一个估值增量源于平安集团。过去一年,平安健康持续深化落地管理式医疗战略,与平安集团深度协同。


在F端,2023年,平安健康付费用户数超过2630万人,同比增长了6.7%,已经实现了22.05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14.8%,F端战略业务ARPU同比增长了7.5%。


同时期在B端,平安健康付费用户数超过510万人,大幅增长75%,实现营收10.79亿元,同比增长81.2%。


平安健康在2023年报中表示,未来将持续加深数字化和AI赋能,继续与平安集团深度协同,持续打造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样本。


资本市场嗅觉极其敏锐,平安健康已经被视为“AI概念股”。去年9月,平安健康作为智慧医疗的代表企业,被纳入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行业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平安健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市场高度肯定及认可。


海外的大摩、花旗、瑞银,国内的广发、华泰、中泰、国金等多家券商亦发布研报看高平安健康。


中泰证券认为公司加速推进战略2.0落地,各项业务顺利推进。国金证券认为,公司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强,配合强大的AI实力,将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给予平安健康“增持”评级,2024年目标价19.81港元。


按照最新价11.44港元计算,短期内,平安健康或将还有70%以上的升值空间。


尽管当前,港股市场再度震荡承压,平安健康的估值亦包含了诸多悲观和错杀情绪。


但就像格雷厄姆所说,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聪明的投资者终会看到平安健康的AI底色和最本质的产业价值。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