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具体来看,欧盟将征收5个级别的关税。其中,对配合欧盟调查但未单独抽样的中国纯电动汽车生产商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对不配合调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征收38.1%的关税。其中:上汽集团38.1%、吉利汽车20%、比亚迪17.4%、特斯拉21%。

    欧盟表示,在评估特斯拉提交的证据后,下个月或将这一税率修改为欧盟单独计算的税率。上述提及税率,都是在现有10%进口关税基础之上额外征收。

   声明一出,引发众议,不止中国政商界表示出强烈不满,包括宝马、奔驰和大众汽车等在内的欧洲车企也都明确表示反对额外关税,认为这将“不适合加强欧洲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并可能引发“重大贸易冲突”。

      近年来,欧洲是中国电动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且产品力非常具有竞争力,且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根据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官方声明ACEA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欧盟出口中国的电动车数量为11499辆,价值不到9亿欧元,而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车数量为43.8万辆,价值近100亿欧元。2023年产自中国的电动车占据了欧盟电动车市场21.7%份额,其中中国品牌电动车占据7.6%份额。

       结合出口量和加征税率来看,本次受到欧盟加征关税影响的企业主要包括:外资车企(特斯拉、易捷特、华晨宝马等)、传统自主车企(上汽、比亚迪、长城、东风等)以及暂未大规模出口但后续有计划拓展欧洲业务的新势力车企(蔚来、零跑等),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上汽(15.3万台,占比31.8%)、特斯拉(14.6万台,占比30.2%),其次为易捷特、比亚迪、华晨宝马等。

      德国商会认为,这一举措堪称“损人不利己”—— 不仅无法提高德国本土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反而会给欧洲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德国商会华东执行董事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或马克西米利安布特克)在该会商业信心调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目前建议的关税不会提高汽车行业的竞争力。“鉴于汽车行业遍布全球,你不可能只在欧盟保护汽车行业。”

    

   虽然,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高额关税,但依然阻挡不住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

    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海外建厂。

    在印尼,比亚迪计划投资13亿美元建设一个产能为15万辆/年的汽车工厂。该工厂的建设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完成,届时比亚迪还计划在当地建立多达50个经销店的销售网络,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在泰国,比亚迪预计在2024年开始运营,并计划将该工厂的年产能提升至15万辆。而在巴西,比亚迪也计划在2024下半年投产,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的年产能同样为15万辆。这些海外建厂的计划不仅展现了比亚迪的全球战略布局,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崛起

    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国比亚迪6月11日在泰国开设了第108家门店。这是比亚迪单一品牌在亚太地区的第300家卖场。极氪本月8日宣布进军印度南亚和马来西亚市场。极氪已经进军25个国家,今年将进军包括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在内的50多个酒类市场。长安汽车6月5日与泰国投资委员会合作,加强当地供应链,承诺将本地化80%。

     在马来西亚,比亚迪、长城、广汽传祺、领跑、哪咤等中国车企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参观者不仅交流询问各种细节,而且争先进入车内体验一番——这就是2024年马来西亚车展上的一幕。

    不仅如此,车展上马来西亚的本土国民汽车品牌宝腾,因为吉利的入股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与之相对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街头,飞驰而过的中国汽车品牌频率正越来越高。

    马来西亚只是中国汽车出海的一个缩影,凭借智能化、电动化以及新颖的造型等多方面优势,中国汽车增速变得越发稳健。在汽车产业“内卷”的同时,不少车企也向海外谋发展: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491万辆,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在此基础上,不少企业更是谋求海外建厂,或是与国外汽车品牌合作输出技术和资金等方式,让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

     “汽车出海一般分三步走,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目前,中国车企已经坚实迈入第二步,而且在积极探索第三步的路径。”业内人士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车企不满足整车出海的简单做法,开始把技术、人才与资金协同出海,当地建厂当地卖,融入对方的经济体系之中。不过,距离中国车企在世界各地建立全供应链生态,实现全球化生产、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个目标,这条海外之路还是任重道远。


  汽车出海的马来西亚缩影

   “马来西亚这种热带国家,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加之公共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一样’出行非常不便,所以汽车保有量非常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辆。”在马来西亚的中国车企工作人员如是介绍汽车在当地的重要性。

     “热”不仅体现在天气上,在汽车市场、中马友谊上,同样“热”火朝天。当地的中国车企工作人员边走边介绍马来西亚,“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国车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6月初,潮新闻记者前往马来西亚,从吉隆坡机场到市区,一路高速、高架飞驰而过的车辆中,经常能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的身影。

     纵览东盟各国,马来西亚的汽车工业实力强劲,深厚的本土汽车产业,加上一直深耕东南亚市场的日系车企,曾让早期登陆此地的中国车企败走麦城。

     当地一位车企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吉隆坡的道路上大多是年限较长的低价车,民众对于私家车更新换代的需求比较强,年轻人很乐意去尝试中国汽车。但当地市场被本地品牌和日系车企长期占据,从“入乡随俗”到“引领潮流”,难度可想而知。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前仆后继,吉利、比亚迪、奇瑞与长城等车企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这片市场愈战愈勇。以吉利为例,2017年成功入股马来西亚国民汽车品牌宝腾,实现弯道超车。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魏梅仍记忆犹新:刚到这里时,工厂里大部分是马来西亚人,中国人非常少,吉利把研产供销等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带了过来,就是为中国企业蹚出一条探索之路。

当地一位车企人士向潮新闻记者坦言,马来西亚是一个岛国,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都要依赖进口,这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汽车上下游工厂能落地马来西亚,实现零部件的当地供应,就能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这也是很多车企在尝试的事情。”该人士表示,吉利就是意在把马来西亚汽车工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建立起来。

   在马来西亚,许多当地人说汉语,他们使用TikTok(抖音海外版)和小红书,对许多中国品牌相当熟悉,这也使得中国车企出海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短短几年内,已有10多个中国品牌在马来西亚推出,既有大通、比亚迪、名爵、奇瑞、欧拉,还有福田(欧曼)、金龙、东风等商用车品牌。此外,小鹏汽车、埃安汽车、Smart、零跑汽车和坦克等也将在马来西亚推出,吉利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直接引入领克和极氪。


   新能源弯道超车,出海,从偶遇到随处可见

  “在国外旅游时,一大乐趣就是在街道上留意中国品牌的汽车。比如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以前中国品牌的汽车见到很少,但这两年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曾有一位企业家对记者如此说道。

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等待出关的汽车在中欧班列上一眼望不到头;在山东烟台港汽车码头,大批等待装船发运的出口商品车似乎连着天际线一般;在宁波舟山港、珲春铁路口岸、呼和浩特国际陆港等地,一辆辆等待出口的中国汽车正讲述着出海的新故事。


     而在此之前,日系车曾在东南亚居于统治地位。由于入局更早,加之日系车企更完善的本土化供应与售后服务,给新入局者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例如2004年,奇瑞汽车就曾授权马来西亚ALADO公司制造、组装、配售和进口代理奇瑞牌汽车。然而,由于政府产业政策变化等各种原因,后续发展极不顺利,很长一段时间内,销量都很不乐观。

事实上,我国汽车产业出海经历了较长的探索历程。1957年,约旦向我国订购3辆国产汽车,由此拉开了我国汽车产业出海的序幕。但随后四十多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及产品技术水平一直相对较低。到2000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也仅约为2万辆。

      二十年前,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尚属于难以企及之地。2005年法兰克福车展期间,江铃陆风、华晨、吉利代表中国车企首次亮相国际顶级车展,引发了不小轰动。但在随后的Euro NCAP碰撞测试结果中,有中国品牌成绩不佳,加上后续出海的几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相继在测试中遇滑铁卢,于是那段时间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灰暗时刻。

    知耻而后勇,中国就此建立起了第三方碰撞安全测评标准,并不断升级换版。车型的安全装置配置率也逐渐提升,以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为例,配备比例已接近100%。如今,各种中国品牌成功登陆欧洲,接受Euro NCAP碰撞测试,获得五星成绩的车型比比皆是。中国汽车安全实现了从追赶到接轨,再到部分领域超越国际主流水平的成就。

     国外的比亚迪电池工厂。

   乘着新能源汽车东风,中国汽车出口量从2020年的不到100万辆,连续翻番增至2023年的491万辆,逐年分别超越韩国、德国、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热情非常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曾表示,未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入了解,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接纳中国车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海外市场建立合资合作,为当地消费者带去更绿色、便捷的产品与服务。

    从整车出口到多元化出海,需行稳致远

确实,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看见中国车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奇瑞汽车有俄罗斯整车工厂、巴西整车工厂;长城汽车有俄罗斯整车工厂;吉利汽车有白俄罗斯整车工厂;比亚迪正在泰国、巴西和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马来西亚的市场上,吉利拯救当地民族品牌宝腾的故事还在流传,更多的后来者沿着先行者的脚步淌出一条条新河。欧洲市场上,质低价廉的中国车刻板印象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安全智能成为新的代名词。

但,如何实现长期主义,已成为各个车企都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


“我们一直说要走出去,其实并不是出口出去。出口容易,但形成实际上的海外制造能力,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魏梅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的企业很少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出海,但不抱团出海,就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

全产业链出海,是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同时,打造本土化制造中心、研发基地、合资建厂也是解决关税等贸易壁垒、针对性提供产品以及实现本土化供应的重要方式。比如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国际知名车企在进入国内时都选择合资模式。

在实践中,中国车企也越来越注重本土化供应。以比亚迪为例,往往采取先商用车再乘用车的出海战略,并逐步引入本土化供应体系。在整车出口的同时,注重本土化供应体系的打造及渠道网络的建设,比如在泰国建立整车生产基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中心、与全球多国经销商共建经销体系等。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潮新闻记者,伴随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加之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向好,前景可期。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对于种种壁垒和风险,不仅要以国际化理念和价值观为指引,也要有较为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及切实可行的预案,立足不同市场实际,力争破解种种壁垒,研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中国企业要做好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稳扎稳打,才能在国际化的市场洗礼中步步为营,行稳致远,达成国际化的愿景。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重点布局医药生物、电子、新能源三大成长板块,并且对于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等板块布局良好。无论是从基本面上还是政策上来看,科创100指数的反转趋势都非常明显,后市表现也值得期待。

BY: 郎club财富管理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比亚迪(SZ002594)$$奥特维(SH688516)$$恒生医疗ETF(SH51306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