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中常见的概率误判,都因误用均值回归现象而起:一是将均值回归误当作因果,推导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过度依赖一个固定的均值,殊不知均值并非定值;三是在小样本事件中滥用均值回归,以偏概全,掉落小数定律陷阱。

我们在书本上学习与概率相关的知识并不难,比如平均数、概率、条件概率、先验概率、贝叶斯法则、正态分布等等,做数学题时大致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当这些内容散布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时,我们的反应可能就漏洞百出了。我们可能强行归因,为偶然性事件找一个因果解释;我们也可能错误平均,张冠李戴,将小概率事件视作基准,错误判断趋势等等。

(1)均值回归的陷阱1:张冠李戴、错误回归

在我们目力所及范围内,我们的直觉对平均数很敏感,但如果让我们对总量评估一下,就会愣在那里。

我们对平均值敏感,就会错误地把偏离平均值的事物本能地拉向平均值,而丝毫不问是否合理。比如:

赌徒都会说“我要转运了”,而这恰恰是赌场老板最希望赌徒有的想法。

近几百年来,太阳周期(黑子)与经济周期大概同步,都是十年左右。于是有人总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希望能从中预测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二者虽然相关,但并无因果联系。这么想当然没有什么结果。

回归均值,本身是个统计现象,意思是,在任何一个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事物类别中,这个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数字,会遵循正态分布,即越靠近平均值,出现的频率越高。典型的例子,如人的身高会围绕着均值有变化,身高都高于人类平均值的父母,其子女的身高并不会持续增高,而大概率重新向均值靠拢。

但是,回归均值背后不一定有什么因果关系。如果感觉不对就期待它会向我们心心所念的方向发展,这是异想天开。很多炒股的人在亏了很久之后就总期待股价会上升,但如果他买了一个烂透了的公司,股价通常只会更坏,回头看去,股价好的时候就是他买的那个时候。换句话说,这种股票的价值,连个“均值”都不存在,它的价值一直向零甚至负数跌落,一去不回头。

更进一步,如果两类事件在一起,如果二者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那一定会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比如:

你在读大学校时一定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一个绝世美女旁边一定有一两个非常普通的闺蜜。我们有这个印象,在于我们的焦点放在了那个颜值很高的女孩身上,而忘记了,大多数人就是普通相貌。你如去选美大赛,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容貌和闺蜜是两个事。

同理,人们经常感叹,美女为什么嫁给了很丑的人,所谓一朵鲜花插在牛上。

如果一个孩子的个子不高,他父母的个子都很高,你会感觉有些奇怪。高个子父母不必然有更高的子女,否则,用不了几万年,人类的身高会捅破天。但你看到眼前的孩子时不会这样想。

所有这些,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仅意识不到它们是一种回归均值的情况,而且还会把他们归纳为“规律”。这与前述把概率事件归结为因果关系是一个道理。

(2)均值回归的陷阱2:均值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

“均值”经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错误方向上去,我们也乐于这样做,仿佛“必然如此”,但依据回归均值做决策是十分危险的。金融史学家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ewyn Bernstein)对此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有时回归平均的进程太慢了,一次震荡就能毁坏整个过程。

第二,回归的力量可能太强,即使到达均值附近也无法停止,而且,它们会在均值两侧以重复的、不规则的偏差进行摆动。

最后,均值本身也是不稳定的,这样昨天的正常值很可能被今天新的正常值所取代,而我们对这个正常值却一无所知。如果仅仅因为过去的经验,就极端地假设成功即将来临,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那么,如何破除均值回归依赖心理呢?不如转向务实方法,或者,最多将均值当做一个参考。

巴菲特正是这样做的:他将道琼斯指数作为投资业绩的衡量标准,追求超越这个指数10%的回报率。考虑到平均值会让人有“回报率稳定”的幻觉,他进一步解释说:“在未来十年中的某一年里,如果未来市场在一年中下跌35%或者40%,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哪一年会发生这种情况,我希望我们的投资只下跌15%或者20%。如果市场保持不变,我希望我们的投资能赚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以上,我们将挣扎着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平。”

另外,在均值回归不能指导我们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其他管用的方法,去掌握尽可能多的、可靠的知识。这些知识会相互支持,使我们举一反三,能够“拦截”很多类似的误判。但也仅仅能拦截一部分而已。

(3)均值回归的陷阱3:以偏概全,用小数定律替代大数定律

我们看到什么,就会信以为真。当我们把故事编出来之后,我们就再也不愿意改变什么了。

在祖先生活的“小世界”里,这样做没什么不妥的。现在的测试反复证明了,即使那些熟悉统计学的学者也一样会按照这个心理机制行事,而把他的专业忘在一边。现代城市里的人和原始部落里的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区别。

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多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事情”,而满足于眼前知道的样本量。这就是“小数定律”心理机制。它与大数法则的要求正好相反。

有一些统计学知识的人知道,小样本情况下会得出极端结论,或者说,根本看不出来“平均值”是什么。它的结果经常很坏:

金融学者在给标的定价时,只参考过去有限一段时间的价格波动。这段时间远非全部;不仅如此,对价格为什么那样波动,也不求甚解(知道的少是另一种小样本)。所以,当价格异常波动时,这个定价就完全失灵了。

一个人在生意上连续得手,春风得意。于是就会有人推断他会继续得手,甚至他在尝试他能力圈以外的事情。姑且不说回归均值这个现象,单独仅凭有限的几个例子,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在此情此景中,恐怕没几个会说这个人不行。这在现实中很常见:一个项目风生水起,追求者众,项目带头人也信心满满;另一个项目过去几年都比较平稳,你手上拿着它的财务资料,没有什么闪亮之处——你会选哪个项目?在多种心理共同作用下,人们大多数会选前一个。但是,结果可能在意料之外。

由于小样本会带来极端结果,一些不常见的小概率事件会忽然扎堆出现。当我们关注的范围较小时,我们就会夸大这些事情(反过来一样,我们完全忽视他们存在,因为我们“没看见”)。据此得出的结论经常会招来灾难结果:

美国911事件之后,很多人觉得飞机不可靠,于是改乘汽车出行。有常识的人知道,从里程来看,飞机的安全系数比汽车高很多。

明星的绯闻经常见诸新闻,因此我们觉得那个行业的人私生活不可思议。实际呢?人类婚内非婚生子的比例很高。如果把这些事情摆到桌面上,就会发现,明星的混乱与这个平均值相去不远(你肯定会反对我这个说法——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个事实。这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不仅如此,小样本还会使我们发生极端误判——当我们不知道概率的时候,如果屡屡得手或屡屡失手,我们就会顽固地坚持此前的结论。比如在很多周期性行业里,有人在生意顺利时不断加码投资,不断上涨的市场给了他越来越大的回报,而他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市场下跌之前最后一刻,一切都没问题。但是,当市场开始反转时,过去的一切成就都化为烟云。这就是所谓的帕斯卡之问:有人问你,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否认它存在,这无所谓;如果它存在,你否认它存在,你可能要。你作何选择?

当我们面对一个看似确凿无疑的结论时,要停下来问一下:还有什么没考虑到的?$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OTCFUND|007120)$$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