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放出重磅消息:若无法与中国就新能源汽车(BEV)问题达成和解,将于7月4日左右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据公告,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面临高达17.4%、20%和38.1%的关税涨幅,其他制造商则难逃21%的关税“大礼包”,而特斯拉这个在中国制造却热销欧洲的“特例”,或将独享“特殊待遇”。那么,这场风波究竟意欲何为?是否暗藏玄机?咱们细细道来。

面对欧盟的“出招”,国外的车企大佬们坐不住了。奔驰、大众、宝马等欧洲本土车企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称此举将破坏自由贸易的基石,不利于全球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德国车企更是成了“反关税”的急先锋,他们担心此举不仅会损害欧洲汽车行业的利益,还可能让本已疲软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雪上加霜。

大众汽车更是直言不讳,指出提高关税可能引发贸易战,导致双方受损。他们呼吁欧盟与中国展开对话,寻找既能保护欧洲汽车制造商利益,又不损害自由贸易的解决方案。宝马集团更是直言这是“错误的决策”。

国内汽车界的巨头们也纷纷发声,对此次事件表示失望。吉利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错误的决策”将会阻碍中欧经贸的发展,上汽更是急呼欧盟要认真倾听两国车企的呼声,不要“人为”设立新能源汽车贸易的“绊脚石”。

有趣的是,这一政策看似重拳出击,但实则暗藏“玄机”。有专家指出,这次所谓的“临时反补贴税”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中欧双方能够达成协议,这些关税是可以撤销的。而且关税的征收方式也相当“人性化”。欧盟并没有一刀切地强制执行,而是允许各成员国海关根据当地情况“自由发挥”。

欧洲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主张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而德国则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不过,从关税水平来看,税率似乎并没有达到此前分析师预测的50%的“致命”水平,这也让一些车企看到了“一线生机”。

面对“关税大棒”,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制定计划,加速在欧洲建厂。比如,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开工建厂,长城汽车也紧随其后,与匈牙利进行谈判。沃尔沃更是将新能源汽车“智造”移至比利时。甚至有的车企直接将总部搬到欧洲,比如中国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就在德国设立了欧洲总部,计划将销售重心放在德国市场。

关于欧盟的关税政策,业内专家普遍认为,MG、比亚迪、吉利等销量较大的中国车企或将受到较大冲击。而像小鹏、蔚来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则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场关税风波或许只是欧盟在谈判桌上的“筹码游戏”,未来仍有通过对话化解的可能。

编后语

这次事件的发展尚难预测,但其影响必然深远。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对话和合作才是正道,期待双方能够找到互利共赢的最佳途径。那么,这场风波到底是真刀真枪还是“筹码游戏”?你怎么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