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车路协同等政策,首先可以带动路测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雷达一体机等设备的发展。同时,也会有一些新型的设备,包括RSU、MEC和编辑计算单元等。此外,还有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星空的感知设备、落地的机箱等基础设备。这些都是设备投资的一部分,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另外,还有工程化的建设,如果一个路口的建设成本在20万到40万之间,未来行业大规模推进的话,这个价格有可能会大幅下降,这也能带动整体工程化建设的发展。

不同城市的通讯方案和标准不一致,是否会对车企预装或后装车端设备造成麻烦?

A:确实,不同城市的通讯方案和标准不一致,会对车企在预装或后装车端设备时造成麻烦。这意味着在一个城市能运行的设备,可能在另一个城市就无法运行。

未来车路云一体化的网络建设规划是什么?



A:网络建设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议题。近期将有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由华为中心和中信科主办,涉及未来ISU整体方案规划;另一个是由移动、联通、中信等主办,涉及5G车联网专网建设方案。这些会议旨在打通车企需求端和通信行业需求,未来将形成专题工作组,推进网络建设。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有何不同?

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有何不同?

A:城市道路智能化建设以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为目标,注重感知设备的密集覆盖。而高速公路由于其封闭性,可能不需要如此密集的感知设备,可能采用激光雷达、航空雷达和摄像头等不同的技术路线。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


A:城市道路智能化建设以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为目标,注重感知设备的密集覆盖。而高速公路由于其封闭性,可能不需要如此密集的感知设备,可能采用激光雷达、航空雷达和摄像头等不同的技术路线。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

政府在推动智能驾驶产业链发展中的角色是什么?是否会通过收费模式来实现收益?

A:政府主要通过投资来拉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收费来实现收益。车路云一体化强调了云控基础平台的概念,这个平台汇集和处理车辆和路测的数据,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件,供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行业使用。未来,地方政府可能会探索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提供服务和收费,但目前仍在研讨阶段。

形成这个标准的话,大概还要多长时间?

A:目前应该是边做边推的一种思路。因为原本计划是通过示范应用去做一些比较好的沉淀,然后做大规模的推广。但是目前来看,各个地方有他自己发展的思路。所以现在的状态就是围绕着各地,比如无锡在红绿灯的数据上,苏州在道路的基础设施标准化,上海在网络这一块,长沙在工交的网联化的预警和服务上取得相关的成果。把这些城市的一些成功的案例集合起来,形成一些尽快的在边干边做,然后形成沉淀出来一些标准化的,能尽快的去做推广。

Q:在形成标准的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一些投资上的风险?

A:在早期的一些投资可能会出现无法进行继续推广的情况,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你不能期待一下子就走到一个非常圆满的状态。可能就是边探索,边实施,边演进。然后最好就是能尽快的大家形成一些思路,然后把它给基础是什么标准化,然后进行更好的推广。这个应该是行业,包括这些设备商应该共同去努力的一个事情。

Q:你了解到的北京130亿投资大概投资周期多长时间?后面政府投完了怎么把钱收回来?

A:对不起,我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Q:示范区的投资周期是多长时间?

A:整体导向是希望在12年内形成一些成果。尽管早期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几百公里的示范区时,按照三年的标准来规划,但这一轮希望快速形成效益,预计周期不超过三年,应该在两年内完成。

Q:早期投入的实用性如何?

A:早期投入的实用性并不强,用户数量有限。例如,北京亦庄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早期只有几百台车使用,规模化长期运营的车辆也仅有一百多辆。当前的思路是扩展可服务的客户量,不仅服务智能化汽车,还包括通过后装设备或地图导航实现部分自动化能力的普通车辆,以实现基础设施化。

Q: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何产生效应?

A:基础设施的效应可以通过两方面体现。首先,通过智慧城市和智慧道路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类似于高速公路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其次,通过创建购买数据应用服务的机制,使新型数据应用服务标准化付费,类似于水电气网的付费模式。这两方面都能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相关福利。

Q:路测技术是否存在障碍?

A:路测技术存在一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硬件方面,例如传感器的角度和使用周期需要优化。软件方面,路测平台需要24小时收集数据,算力和存储需求较大,需要建立超算中心。此外,云控平台的软件能力也需要迭代升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