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6月17日的数据揭示了一个积极的经济走向:在宏观政策、外需改善以及节假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5月份的服务业、消费、进出口均呈现回升态势,工业生产维持较快增长,整体经济形势回升向好,运行平稳。然而,这背后仍存在不少隐忧和挑战。

有效需求仍显不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明确指出,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有所提升,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这一点从最新的金融数据中也可窥见一斑。5月份,尽管人民币贷款环比有所增加,但同比少增了4100亿元,反映出企业和居民的有效贷款需求并不旺盛。

东方金诚的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仍有波折,这对企业贷款需求的释放构成了不利影响。业内专家也普遍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恢复的主要障碍。

政策需持续加码

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后续稳增长政策需持续加码。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提出,为确保实现全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政策应从保障就业、提高收入、加大民企纾困力度以及改善房地产市场销售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以进一步提振内需。

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研究团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政策应继续在扩大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财政政策,由于其发力空间充分,有望在未来发挥重要的托底作用。

房地产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尽管5月中旬以来,相关部门和地区已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并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刘爱华也坦言,政策效应释放需要时间,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

销售端的数据并不乐观。据克而瑞研究统计,5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仍大幅下降,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尚未结束。去库存、稳楼市仍面临较大压力。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释放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预示着政策窗口将进一步打开。

消除复苏“温差”

从宏观数据来看,经济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微观层面上的感受却存在“温差”。以外贸为例,尽管5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但一些外贸企业由于受疫情“疤痕效应”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出口放缓,微观感受偏冷。

此外,全球价值链上的多种因素也在扭曲资源分配,影响经济恢复的持续性。面对这些挑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尽管短期内复苏势头依旧强劲,但长期来看需要关注全球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错配问题。

综合施策稳增长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稳增长政策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用力,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建议通过发行专项债、优化房地产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等多项措施来共促经济稳定增长。这些建议与当前经济形势的挑战和机遇紧密相连,有望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