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SH600104)$


这个六月,汽车行业难见晴天。


毫无疑问,这一差异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对于比亚迪和吉利来说,17.4%和20%的关税虽然痛,但不至于“重伤”,出口依然有得赚

但对于上汽集团来说,这意味着今后每出口一台车就需要加48.1%的(加上10%),即使欧洲市场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利润更大,接近50%的也几乎是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欧盟对于上汽集团超乎寻常的加征,到底师出何名?


原因一:销量太好是原罪?


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影响力,但在欧洲市场却并非如此。

墙内开花墙外香,品牌或许是占了原籍的先发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汽为其打造的产品和销售策略才是持续热销的最大功臣。


关键的是,除了上汽集团之外,其他汽车品牌在过去的2023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均未突破3万台。可以说,目前只有上汽的体量对其汽车品牌真正造成了威胁。

原因二:挨打却没“躺平”?


但调查的具体内容却要复杂得多。其中较为敏感的一项内容来自动力电池。

其中包含了对电池具体技术内容的详细要求,车企必须将此项信息完整提供给欧盟,才能取得“电池护照”,获得入关资格。

换句话说,欧盟要求车企提供动力电池方面详细的工艺、成分,包括电池阳极、阴极和电解质材料配方等信息。

更重要的是,上汽已经在量产车型上初步尝到了固态电池带来的一点“甜头”,此前上市的智己所搭载的半固态电池不仅引起行业热议,在消费者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向,为新车热度增色不少。

因此,对上汽集团来说,自研的电池技术,尤其是固态电池这种十分依赖“配方”的技术,不想配合欧盟调查交出具体细节很正常。


原因三:“反渗透”要从源头抓起?

三家主要被打压的车企中,上汽无疑是与欧洲关系最深的那个。

从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到今年为止,时间刚好过去40年整

尽管合资企业的合作关系发生在国内,但在长达40年的历史中,上汽也在欧洲积攒下了深厚的资源。与大众的交流不必多说


这种反对不仅仅是身为紧密合作伙伴的大众必须亮明的态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非理性的政策铁锤砸向上汽,或许会让上汽在欧洲本土的势力更加“团结”,结合其在欧洲已经取得的销量成绩来看,这种积累显然是十分关键的,而这也不得不更加引起欧盟方面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从欧盟角度来看,上汽集团无论是从现有的销量水平还是背后的潜力都尤其值得防备,或许这也是其下决心给予上汽一个尤其不合理税率的关键原因。

写在最后:

无论原因究竟如何,上汽都必须被迫承担实际的结果。对于如今在国内市场处境正艰的上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7月4日法规正式落地之前,上汽或将继续使出浑身解数扭转局势,也将继续寻求与欧盟进行谈判。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