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补贴调查结果终落地,加征关税箭在弦上,虽然对中国多家上市车企短期不利,但也正是中国车企布局全球的机会。

6月12日,持续8个月反补贴调查之后,欧盟委员会宣布,拟从2024年7月4日起,开始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涉及多家中国上市汽车公司,如:上汽集团$上汽集团(SH600104)$、比亚迪$比亚迪(SZ002594)$和吉利汽车$吉利汽车(HK|00175)$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宣布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从25%上调至100%;而苦求加入欧盟36年而不得的土耳其,则准备自7月7日起对进口自中国的乘用车,征收40%额外关税!

一时之间,中国电动汽车,成了“众矢之的”。

在欧美国家看来,来自中国的高额补贴,压低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成本,从而令中国车企在与欧美车企的竞争中获得巨大优势。

不过,不久前美国一家媒体联同专业机构对一辆比亚迪电动车进行拆解。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看看区区1.2万美元造价,能造出怎样一辆电动汽车。

结果显示,如果美国车企想以同等工艺制造这样一辆车,需要花三倍的价钱。

此事一经报道,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快速崛起的中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变量。

“打”不过,就加税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汽车累计出口187.8万辆,同比增长2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6万辆,同比增长27.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前三大市场中,欧洲国家占据2席,分别为比利时和英国。

此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4年1~4月,出口至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同比增长33.4%。同期,欧洲市场对于电动汽车需求则明显放缓。

不难看出,来自遥远东方国度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抢占欧洲市场。这也导致欧盟选择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通过筑起关税壁垒,阻挡多家中国上市车企为欧洲人民带来物美价廉的高价值产品。

然而,欧盟内部对此发出反对声音。德国总理朔尔茨就警告称,“孤立主义和非法海关壁垒……最终只会让所有东西都变得更昂贵,每个人都变得更穷。”

至于欧洲车企,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的大众、宝马、奔驰等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欧盟很快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的确,这次中国车企仅表示失望,但欧洲车企却站出来伸张正义,很有意思。毕竟,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耕耘太久,很难放弃中国市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长期贸易逆差,包括汽车在内的日本货,充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对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日本发起贸易战。

先是拉拢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与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国内经济泡沫迅速扩大。到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终于破裂,日本经济随之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美国对日本汽车设置进口配额、提高关税,短时间内让日本车企在美国市场遭受打击。

然而,此举也倒逼日本汽车产业加速研发创新,保持产品竞争力,并赴美投资建厂,绕过贸易壁垒的同时,更直接将自己的“阵地”,摆到美国本土。

不仅没有被挤出美国市场,反倒把美国人重新拉回到谈判桌前,随后更有丰田汽车超越通用汽车、大众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市场No.1。

美政府虽然自导自演丰田“踏板门”,但也没能阻止丰田汽车成为美国乃至北美地区,最畅销的汽车品牌。

关税背后,大国博弈

如今,欧盟效仿美国,朝着中国车企挥舞“关税大棒”,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以及全球自由贸易大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更何况,中欧之间,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欧盟中国商会看来,欧盟一意孤行,将冲击中欧汽车及相关领域的正常经贸往来,对中欧经贸关系和双边关系带来挑战,并带有明显的政治操弄迹象。

或许正因如此,欧盟的这一令中国表示遗憾、欧洲车企表示反对的决定,却暗含着斡旋的余地。

首先,7月4日生效前,留给中欧双方大约3周的谈判时间,以寻求达成某种协议。即使未能成行,还有4个月供欧盟27国思考是否通过这一有可能引发中欧间贸易战升级的决议。

毕竟,6月17日,中国已开始反制欧盟第一步——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一旦全力反制,处于俄乌冲突中的欧盟各成员国,又有哪家能独善其身?

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是大国博弈的一种手段。既然是博弈,就要攻守有道、张弛有度。作为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地,欧洲人“打太极”的水平,恐不比中国人差。

与此同时,贸易战也是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维度间的博弈,当国家层面“出手”反制,作为欧盟加征关税名单中的中国上市车企,乃至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有更多要做的事情。

中国车企,逆风翻盘

随着产品力和企业实力提升,中国汽车工业正由大变强。全球TOP 15车企,已经有两家中国本土车企。

“走出去”是中国汽车前行的必经之路。在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是中国汽车“出海”必须要经历的。

《汽车K线》认为,欧盟高高竖起的关税大棒,短期看,是对中国车企的打压。

长远看,如今针对电动汽车的“纠缠”,反倒是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一种磨砺和“助推剂”。

德、日两个汽车大国,每年汽车出口量有限,两国的众多跨国车企庞大的全球销量,更多依靠本地化生产实现。

中国车企需要的,不单是“苦练内功”,用过硬的产品力扛住贸易战的冲击,更要大胆扎根海外市场,就像30年前,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车企那样,成为对方“身体”(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再受贸易壁垒的钳制。

目前,多家中国车企的出海模式,正加速从以出口为主,向本地化转变。其中,奇瑞、比亚迪正在全力推进欧洲的建厂计划,已分别在西班牙和匈牙利建设生产基地。

上汽名爵、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品牌也都在筹划各自的欧洲“根据地”。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使其顺理成章的在欧洲拥有了自己的代工厂。

手中握有沃尔沃、smart等品牌股权的吉利,则是海外资源最为丰富的中国车企。早在2013年便在瑞典哥德堡成立欧洲研发中心,之后分别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建立工厂。目前,吉利在斯洛伐克的电动汽车工厂也已投入生产,而其多年资本运作积攒下来的欧洲品牌,已足以应对欧盟的“刁难”。

在出海的路上,当冲出这场“风暴”,这些勇敢“走出去”的中国车企之中,一定会诞生一家伟大的汽车企业,带领中国汽车工业跃上新高度!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