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专家会议0619

Q: 请您进一步阐述一下模拟芯片领域下游复苏的节奏?特别是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这两个细分市场的现状如何?

A: 关于模拟芯片领域的下游复苏情况,从第一季度开始,消费电子就已经显现出复苏迹象。进入第二季度,这种复苏态势更加明显。消费电子领域,比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家居产品,它们的订单量和提货量均有所增加,显示出消费者需求正在回暖。同时,厂商对于未来市场的预期也在转好,这从他们积极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上可见一斑。

至于工业控制领域,虽然相比汽车电子、光伏储能等板块,其复苏步伐略显缓慢,但仍处于触底反弹的阶段。特别是与新能源、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业控制需求增长较为明显,这部分市场正在逐步消化前期积累的库存,并开始新周期的备货。不过,传统工业控制和工业电源领域,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及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复苏速度相对较慢,但整体仍呈现出向好的趋势。

Q: 关于汽车电子方面,您提到价格下行趋势显著,这对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有哪些连锁反应?另外,比亚迪的降价策略是否成为行业内的一个风向标?

A: 汽车电子价格的下行趋势确实对整个供应链产生了连锁反应。一方面,对于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这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迫使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或是供应链优化来维持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促进了产业链内部的整合和效率提升,长期来看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比亚迪的降价策略确实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反映了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也预示着成本控制和规模经济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其他汽车制造商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很可能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这将进一步加速整个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同时也倒逼上游供应商进行技术和成本结构的优化。

Q: 光伏储能和家电行业的回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模拟芯片的需求有何影响?

A: 光伏储能行业的回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加,带动了对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关键设备的需求;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家用及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普及率上升,这直接推高了对高效能模拟芯片的需求,用于电力转换、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因此,光伏储能行业的增长为模拟芯片供应商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家电行业的回暖则表现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同步回升,尤其是在智能家电、健康家电等细分领域。这些产品通常需要更高集成度和智能化的模拟解决方案,如电源管理、传感器应用等,从而驱动了模拟芯片需求的增加。此外,家电企业加速清理库存并调整生产布局,为后续的市场扩张做准备,也间接促进了模拟芯片的采购量上升。

Q: 您刚刚提到Nor Flash需求表现较好,我想请问这部分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下游应用市场?另外,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前Nor Flash市场的一些具体动态?

A: Nor Flash的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类产品中。例如,智能手机制造商对于Nor Flash的需求持续上升,用于存储启动代码、配置数据等。近期,我们观察到像兆易创新这样的供应商已经见证了Nor Flash产品的价格稳定,交货周期延长,甚至某些产品出现了提前下单需等待16周左右的情况,显示了供应端的紧俏。这表明,尽管整体市场价格环境不稳定,Nor Flash却因特定市场需求而表现出了不同的趋势。

Q: 关于第二季度销售额预计有30%的增长,但价格并不乐观,这是否意味着出货量的实际增长要远高于这个百分比?

A: 正确理解,出货量的增长确实更为显著。如果我们仅考虑单位数量(PCs),增长幅度实际上是超过30%的,因为单价下滑抵消了一部分增长。即使与去年同期相比,考虑到Q2还未结束,我们预估的销售额增长也将至少达到30%,并且如果按单位数量计算,增长将更为显著。类似地,我们的供应商之一,如圣邦微电子,据我们了解其Q2的增长也非常强劲,可能也在30%左右,这虽是私下交流信息,但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动态。

Q: 既然销量在恢复,但价格却在下跌,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A: 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内卷。当前市场上,每个客户面前往往有多个竞争品牌,有时甚至超过十家,这些品牌在不同阶段竞争,有的在报价阶段,有的已提供样品测试,形成了高度竞争的环境。这种过度竞争导致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异常挑剔,不断压低价格,形成“价格战”。可以说,当前模拟芯片市场的价格下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业内卷过于激烈,而非单一供应商或市场供需关系所能完全解释的。

Q: 在汽车电子领域,虽然对组件质量要求严格,但您提到客户有降价诉求。请问,在国内推广车规级产品的公司中,是否存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哪些车身域的产品竞争最为激烈?

A: 目前国内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是通过AEC-Q100认证的高质量产品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弱势。像圣邦微、捷华特这样的国内企业,尽管有部分产品通过了车规认证,但在整个市场中的比例仍然较小。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往往集中于与人身安全关联度较低的部分,如倒车雷达、影音娱乐系统、360度环视摄像头等。而在涉及安全气囊、ECU等核心安全系统的部件上,由于对质量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国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Q: 您提到价格虽然企稳但仍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否意味着短期内价格稳定,但未来仍有下跌风险?

A: 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当前市场存在分化。部分一线品牌如圣邦微已经开始在某些产品线上不再跟随降价趋势,价格趋于稳定,而降价的压力主要来自二线或三线品牌。尽管如此,市场上整体的降价幅度相比以往已经有所减小,部分是因为库存去化良好和需求复苏,使得部分产品的价格开始趋于稳定。总结而言,价格下行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非所有产品都会立即反弹涨价,整体上价格走势趋于平稳,部分产品甚至可能继续轻微下滑,至少在第三季度内,大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市场将继续处于调整阶段。

Q: 关于您提到的库存状况,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模拟芯片所有下游领域,还是仅限于某些特定领域,比如汽车电子?

A: 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个库存调整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不仅仅局限于特定领域。无论是家电、工业控制、消费电子还是汽车电子,几乎所有下游客户都在经历库存调整的过程。尽管各领域间库存健康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整体趋势是趋向于正常水平,尤其是国内品牌,大多数已经完成了库存的健康调整。相比之下,一些国际品牌客户的库存情况则更加复杂,部分还存在较高的库存积压,这与之前市场短缺时期大量囤货的行为有关。

Q: 下游客户的库存是否已经回归到了一个健康的水平,特别是对于国内品牌来说?

A: 对于国内品牌而言,大部分客户的库存状况已经回到了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代理层面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我们的库存水平相比过去几年,甚至比那些不缺货也不炒货的时期还要更低,这间接证明了下游客户的库存消化情况良好。然而,对于一些国际品牌,尤其是那些拥有大量MCU或其他关键元器件库存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客户仍持有较高水平的库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新订单需求。

Q: 国外品牌库存较高的现象背后,是否意味着用户在转向使用国内品牌的产品,从而减少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

A: 绝对是这样的。随着国内替代的趋势加强,许多客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倾向于使用国内品牌。这不仅是因为地缘政治因素,还包括价格、交期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一旦客户开始采用国内品牌,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则通常不会轻易回转使用国外品牌。例如,我们正与某大型客户合作,该客户明确表示需要减少对某国际品牌的依赖,转向更多使用国内产品。此外,前两年的缺货潮导致的国外品牌长单和备货单,现在面临客户项目变更或已找到现货替代,使得这些国外品牌库存难以消化,进一步加剧了库存积压的问题。

Q: 销售增长主要由哪些因素驱动?是国产化替代的拉动,还是需求量本身的增加?

A: 尽管我们代理的产品线中,国产品牌的数量在增加,但从销售金额上看,目前大部分业务仍来源于国外品牌。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品牌产品单价通常较高,即使出货量不如国产品牌,但总销售额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不过,国产化替代是一个长期趋势,它对销售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特定领域和产品线中,国产替代已经成为推动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

Q: 在当前价格谈判中,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是如何传递到供应商的?作为代理商,是否能够将这种降价压力有效地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如圣邦这样的公司?

A: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当客户提出降价要求时,我们通常会将这些降价压力向上反馈给上游供应商,如圣邦微电子等。去年,这种价格压力的传递非常直接,客户要求降价多少,我们通常能从原厂那里争取到相应的降价幅度,有时甚至更多,以便于维护自身的利润空间。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变化,虽然我们依然会将客户的降价需求传达给供应商,但原厂在价格上变得更加保守,可能不会完全满足客户或代理商的降价要求,这导致我们有时不得不自行承担一部分利润损失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随着国内供应商管理风格的欧美化,他们对代理商的定价和销售行为监管更加严格,这也限制了代理商在价格谈判中的灵活性。

Q: 在我们十多亿销售额的背景下,我们的产品是否代表了某个特定细分市场的特征,还是反映了整个市场的趋势?

A: 我们的产品线覆盖广泛,从数字、模拟、功率到被动元器件等多个领域,服务的客户群体多样,既包括小型客户也有中大型企业。因此,我们的销售数据更多地反映了整个市场的大致趋势,而不是某一细分市场的特定特征。尽管不同细分市场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整体趋势是相似的,我们的数据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市场概览。

Q: 在我们的代理产品中,哪些公司的销量增长特别突出?是否有供应商之间的分化?

A: 在模拟产品线中,圣邦的销量增长尤为显著,预计超过30%的增长率。然而,如川途这样的品牌在价格和增长上显得较弱。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我们代理的深圳微照半导体表现出迅猛增长,Q2与Q1相比,预计增长接近50%。相比之下,AOS这类国际品牌在出货量上可能持平或稍有下滑。这表明,无论是模拟还是功率半导体领域,不同品牌之间存在明显分化,增长情况受品牌定位、市场策略、产品丰富度以及客户认可度等多因素影响。

Q: 在工业、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这些大型公司如华润微、新洁能等的表现是否优于小公司?

A: 诸如华润微、新洁能等公司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尤其是在汽车和光伏储能领域,相比小公司,通常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例如,新洁能和我们代理的微照半导体,在市场上的表现更为强劲,增长速度超越了行业平均水平。而捷杰微则因其过去的产品问题和晶圆厂产能问题,增长可能略显滞后。

Q: 功率半导体厂商的上游晶圆厂的成本压力如何?是否有涨价趋势?

A: 目前市场上确实有涨价的声音,比如台积电被传即将提高代工价格。对于功率半导体厂商来说,其上游晶圆厂的成本压力主要来自原材料成本增加以及生产周期的延长。一些晶圆厂已经开始要求更长期的订单预测,并延长了交期,有的甚至从原来的四周至六周延长到了16周。这些变化可能促使部分晶圆厂考虑调整价格,尽管具体涨价情况可能因厂商而异,且实际涨价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

Q: 对于一些未上市的小型模拟芯片公司,他们目前的市场状况如何?

A: 以西安华泰为例,这类小型模拟芯片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出现工资发放困难的情况。但近期市场回暖的迹象,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使得包括西安华泰在内的许多小型模拟芯片公司的状况有所改善,出货量开始好转,相较于之前,他们的经营状况正在变得相对更好。这反映出市场回暖对于全行业,包括小型企业,都带来了正面影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