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成东

东哥笔记134期:

全球化是东哥未来关注的唯一重点。

目前,品牌的全球化速度远比想象中快得多,不管是成熟品牌还是新锐品牌。欧美的化妆品很厉害,但是国货品牌从功能性角度已经找到了新的品牌逻辑。不存在说某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改变不了的局面。名创优品、蜜雪冰城在很多国家的生意都很好。

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大出海是趋势,中国人大出海是大趋势,已经不再是开个广交会,坐等生意上门了。

平均一个商家一个品牌出海背后跟着20-50个人,配套的第三方服务,至少还有10个人,10万个商家/品牌就是就是300-600万,100万个商家/品牌就是3000-6000万人。这3000-6000万人将快速改变全球商业版图。


01多思考自己是否具备逆向思维

上午和一个朋友聊,真的是亲眼见证了他的崛起。从几千万营业额,三年时间就突破百亿了。十年前在京东的时候,和徐昕泉一起去考察俄罗斯电商市场(差一点就收购了俄罗斯当地最大的电商公司),还见了他,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

富贵险中求,还是要敬畏中国企业家的敏锐力和执行力,当然也是在拯救中国的出口经济。不要说没有机会,还是多思考自己是否具备逆向思维,冒险和执行力。

所以东哥说,机会一直有,还是先把第一步迈出去。现在比二十年前容易,前人有基础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从零做起,天上有Tik Tok、TEMU、亚马逊,独立站作为空军,线下也有大量的华人扎根的关系网络,销售渠道。空军和海军,海空一体化推进,不是小作坊时代了。

02企业惯性问题,多数不愿意冒险

中国的未来成败,或者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不是取决于能否和越南、印度、墨西哥决战一般加工制造业,而是能不能从欧美手里抢过飞机、半导体、生物医药、军火、材料、品牌、零售渠道、物流网络,这些高级生意。

一般制造业,抛开一般的营商环境差异,人工成本明显没有啥优势了啊。没有搬出去的很大原因,一个是因为其它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没有,一个是产业链配套没有,还有一个就是企业主惯性问题,出去的不确定性,多数还是不愿意冒险新环境。

03环境和经营习惯是一起变化的

其实重点还是中国企业家要多走出去看看,当然外面的营商环境也未必比国内好多少。

做企业的还是要谨小慎微,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之前的赌性太大。不改变经营习惯,去了海外一样也还是要吃亏的。全世界80亿人口,中国14亿。全世界100万亿美元GDP,中国19万亿。

传音控股(688036)4月25日披露2024年一季报。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4.43亿元,同比增长88.10%;归母净利润16.26亿元,同比增长210.30%;扣非净利润13.54亿元,同比增长342.59%。

十五年前,竺兆江干脆不做国内,专注做非洲市场。先拿下非洲,现在在南亚、俄罗斯、拉美也攻城略地。。现在非洲也只占整个收入的35%了。

期待国内营商环境改善,再决定做业务,等于不创业了。就如期待京东天猫改善扣点政策,再去做拼多多抖音。。期待抖音拼多多大发善心少收过路费和罚款,再去做视频号。

比较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攻城略地了。。即便是被逼着去海外开工厂,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来说未必是一个坏事。不管是政府,还是大众必须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制造业转移是不可逆趋势,满足充分就业也是不可能了。

但对企业来说,还是要从更多的全球企业案例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规律。美国最牛的品牌企业,日本的,欧洲的,也不都是在本土生产,要么委托中国加工生产出口,要么是就近市场本土化的生产制造。尤其是汽车、日化和食品行业最为典型。

我是感觉,属于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啊,时机特别好。

04世界不仅只有10亿人的市场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发达国家10亿人口市场,其实中国企业出去很难做的。发达国家的壁垒非常高,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零售企业,品牌企业了,用户对品牌认知很强。

现在中国制造业,也不只是转移到了墨西哥和越南,印度,还有印度尼西亚、非洲和中东,都有大量搬去的中国工厂。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加上其它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兴起,才有中产阶级有收入,才能买得起中国的品牌商品。

看非洲和印度人均GDP是2400美元的市场,相当于中国的2007的人均水平。东南亚的人口大国印尼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相当于中国2011年水平。。城市化浪潮,收入上涨,消费欲望很强。

既然欧美品牌和零售商要求制造企业必须转向右岸外包生产。。。那么制造企业,品牌就必须自己走出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东哥是8月再去趟肯尼亚。。。要去的kilimall创始人,还会带我们去看一家当地的电视机品牌工厂。就是中国人开的,去年在kilimall大概做了3000万销售额。

本来之前肯尼亚的家电零售业是印度人控制的,印度人通过控制优质的商场资源,然后拿了日本韩国品牌的代理,然后就控制了家电零售业。所以这个家电工厂老板找了kilimall合作,通过线上打爆了,开始走线下渠道。。。利润率非常可观。。我和kilimall聊,这种工厂品牌,以后要多多参股。


end

为什么我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很有信心,不只是因为勤奋,主要是热衷于学习,快速迭代能力强。我们曾学过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新加坡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经验,还学过德国制造,美国科技和风险投资!

我提一个新方向新议题,我们中华民族正在快速全球化,需要学习犹太人经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