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的冬天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些。

6月18日,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由于销量大幅下滑,以德系豪华品牌BBA为首的国内传统豪华品牌,已经陷入降价潮中无法自拔。无论是降价次数,还是降价幅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了解,奔驰C200L已经开始出现20.27万起的报价,要知道,该车型的指导价可是33.48万元,相比指导价,已经便宜了13万元,降幅逼近40%。

而受影响更严重的,其实是新能源车型,奔驰EQB 260最近的报价已经报到了20.20万元,个别供应商对裸车更是报价达到了17.6万元,相比35.2万元的指导价,彻底地实现了腰斩。

奔驰降价的源头是其业绩的恶化,2023年奔驰营收为1532.2亿欧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则是145.3亿欧元,同比下降了1.9%。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奔驰的业绩更加糟糕,营收为358.7亿欧元,同比下降4.4%。净利润则是30.3亿欧元,同比下降25%。

显然,奔驰已经拼命在试图以价换量来修复业绩,但依然中断不了其销量下滑的势头,作为奔驰第一大市场的中国区,其产品越来越不吃香。

今年第一季度,奔驰在中国销售了16.81万辆,同比下滑12%。产品卖不动了是结果,公司找再多理由也没有用。

当然,对于想买奔驰的消费者来说,能够便宜这么多将心仪车型拿到手,体验还是挺爽的。就是苦了手里存量车多的二手车商。

“存量车都砸手里了!”“新车比二手车还便宜,二手车根本没法卖。”“已经不敢收车了,流转不出去就完蛋了!”这些感叹几乎都是二手车商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住市场份额,降价压低单车利润的可不止奔驰,BBA中的另外两家宝马和奥迪,也都在经营压力下不得不让步进行降价。比如,指导价为35.39万元的宝马i3,也出现了“腰斩”幅度的降价。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定位更高端,价格更昂贵的保时捷,实际受到影响更早。

2023年,保时捷中国的销量为7.93万辆,同比下降15%,是保时捷全球范围内唯一下跌的市场。今年第一季度,同比更是又下降了24%,仅在国内交付了1.6万辆。

像近年茅台所面临的困境一样,需求萎缩产量不变,企业往往会向经销商积压库存。但相比先前茅台经销商,经典款茅台酒稳定赚钱,配售的其他品类滞销但只是挤占利润的情况,保时捷经销商们早就不太赚钱了,一度向公司联合逼宫,直到公司下场安抚才罢休。

但经销商惹不起了,中国区业绩又还在持续下滑,这可怎么办?中国区先前可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虽然近年来北美销量的大增让保时捷日子并不是很难受,但是也不可能任由中国区的销量下跌吧?

保时捷觉得还是可以抢救一下。

2019年,趁着国内电动车火热和海外特斯拉出圈的东风,保时捷一举推出首款保时捷纯电taycan,但是,电车的用户群和保时捷的用户群实际并不重合,随便配置就要100万的保时捷电车,实在吸引不了什么人。比品牌建设,大家都更青睐保时捷本身的油车,而比电车水平,国内电车水平又把保时捷的电车甩了几条街。

没办法,保时捷最终还是选择了降价,毕竟以价换量的策略,还是很好用的。少的便宜20万,多的在原价基础上打6折,很多保时捷品牌的拥趸们,还是觉得很香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体系的发展,中国车企对汽车行业尤其是电车行业的定价权越来越充分,中国电车不再只敢卖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中高端市场也有部分车型敢去闯一闯,而传统中高端品牌,则不得不自降身段,来抢低端市场的空间。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你还愿意买BBA吗?还是更偏好国产品牌的电车呢?

其实,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日子也不好过。内卷贯穿整个2023年,2024年,价格战舆论战各种口水战更是占据财经八卦头条。

6月19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表示,近期收到多方提醒,“某车企”正在使用黑公关手段,对比亚迪品牌及产品进行贬低、拉踩和恶意诋毁。

对此,比亚迪宣布悬赏20万-500万元,收集可明确指向相关个人、黑公关广告公司或有关车企的录音录像、邮件、合同、费用支付等相关证据。比亚迪承诺提供线索提供者的信息严格保密。

而刚刚过去的6.18,车企价格战也十分激烈。据媒体报道,为年中冲量,降价数万已成为不少车企的优惠标配。

低端车型年中大促,豪华汽车“打骨折”加入“血战”。相比于个别门店翻 3 番的 618 成交量,很多车企选择降价促销,“卖一辆亏 1-2 万”,以换取市场份额。

对此,你怎么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