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是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实践最活跃、进步最快的国家。同时,“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24年6月14日,由金蜜蜂智库主办,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顺利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院长、国家标准委ESG标准化研究组召集人柳学信在论坛上作了《ESG标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他从ESG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以下为主要发言内容:

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

新质生产力现在有很多解读,我觉得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有三个,一是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必然会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创新过程中实现转型,实现高质量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三是共同富裕是新质生产力的共同目的,共享共治实现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富裕是新质生产力的共同目的。

从这三个内涵来讲,中国作为目前全球ESG发展最快的区域,在制度和市场机制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从ESG实践功能的四个方面可以进行理解:ESG是目前可持续投资范式最主要的推动力;ESG是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最主要的框架;ESG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SG为全人类、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法和工具。这都与新质生产力不谋而合。

ESG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具体来看,无论是从E、S、G的维度都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发展,包括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创新发展,这是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逻辑。

· 从ESG的E来看,环境维度是ESG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推动绿色生产力的重要基础。ESG是企业创新和绿色转型的质量基础设施,特别是ESG生态系统涉及标准、监管、企业实践、信息披露、评级、投资、咨询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效用,如何促进ESG生产系统的发展,为绿色生产力奠定良好的质量基础设施,促进绿色生产力更好发展,实现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 从创新角度来看,ESG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与制度创新。ESG是伟大的市场创新,在人类历史上运用商业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ESG功不可没,无论是全球可持续投资还是企业实践和披露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ESG改进了CSR,是CSR的升级迭代,而且从市场上由下而上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 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ESG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工具。全球很多国家把ESG纳入国内法律法规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也应该这样做。目前,中国应该处于ESG发展元年,证监会、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区陆续出台ESG相关制度,从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创新。

· 从ESG的S和G来看,共享、共治、共同富裕是所有利益相关方追求的ESG目标,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所以ESG是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工具,也恰好与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内涵一致。

· 从开放角度来看,ESG是开放最好的例证,是我国道路优势的制度性开放的最好体现。

首先,ESG是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的国际化最好的例子,我们要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ESG作为国际语言,代表国际先进的贸易规则、竞争体系、治理体系,我们要不断对标国际规则,实现制度创新,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规则归置生产管理中的标准方面,要与全球协调融合、共同发展。这是我们要对标学习,要提升自身ESG实践的方面。

其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有重要的影响力。如何利用ESG实现叙事方式和重要议题的中国化,如何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范式,需要我们努力,我们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提供中国的制度体系和发展范式。

全球ESG的体系正在加速融合,特别是在2021年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成立后,把目前制定ESG的机构都收入麾下。中国拥有大量全球500强企业,我们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也贡献了很多力量,如何在以气候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球新治理体系中发挥中国影响力,传播中国声音,需要企业做好管理,做好实践,同时加强软实力,参与共治共建全球治理体系。从这个角度说,ESG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战略方法和战略工具。

ESG能够助力我们争取更多国际竞争的话语权。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方面,中国坚定不移地落实“双碳”目标,为全球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在可持续发展、ESG以及气候领域,中国是有可能并跑,甚至领跑全球新治理体系构建。

如何促进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

如何才能实现ESG对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产生“1+1>2”的效果,我有以下几个建议。首先是,完善ESG的政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度保障。 虽然目前ESG在国内蓬勃发展,但各个部门还需要加强协调合作,我们需要用上位法把相关战略目标、战略路径,以及很多制度体系、规则体系确定下来,形成一个法律政策体系来促进ESG的规范化,让国家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是,完善ESG的标准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标准就是规则体系,全球的标准体系已经在统一,我们要提升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ESG标准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增加全球气候治理、可持续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展现中国道路优越性,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再次是,完善ESG的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市场机制。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ESG相比,我们缺的是生态系统。中国企业的很多实践在国际上都领先,但是我们在软实力和系统方面还存在短板。 首先,企业实践做得好,评价机构才能评级好,市场才能得到正确的信号,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缺的是ESG的中介系统,中介系统是ESG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包括数据、咨询、认证、评级,我们缺乏有影响力的主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应该加速建设这个领域。 其次,怎样把制度影响力发挥出来构建中国特色的ESG制度体系和中国ESG治理范式,也是ESG生态系统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防范漂绿的问题,目前,欧盟和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防范投资机构和企业在营销和评级等过程中的漂绿行为。 中国也存在ESG的漂绿、漂SDG的问题,目前也没有国外的法律可以借鉴,但要把防漂绿纳入相关法律和实践过程中,对漂绿行为和企业进行审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发挥中介机构在认证、鉴证、保证真实性方面的市场机制作用,还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防漂绿的系统,实现数据真实性、验证性,规范ESG发展。最后是,提升ESG的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ESG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起步阶段。从理论来看,ESG的理论还不成熟,还无法解释和指导企业如何从外部性,从品牌营销的角度转化为ESG的内生动力和ESG价值创造。从实践来看,全球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实践。我们需要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力,探索一种新的企业的发展范式,新的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范式。 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就是人才。很多高校,很多行业已经发现ESG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但目前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理论不足、实践不足、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我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ESG的创新、资金平台来赋能,促进ESG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演讲嘉宾|柳学信,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整理:思楚

供图:金蜜蜂智库

推荐阅读

新质生产力驱动可持续发展|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ESG国际论坛召开

格非专栏 | ESG竞争力助力可持续经济全球化

全网首发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十大发现

重磅频出, 超越合规|欧洲迈入可持续新时代

放榜啦|62家企业荣登“2024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

共371处修改,涉及十大变化|《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正式发布

快速对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ISSB准则,有何异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