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被马斯克誉为美国汽车界的不倒传奇,两家公司目前共同扛起了美国汽车工业的荣耀大旗。如今,福特汽车正深陷在华市场的销量泥潭,其辉煌往昔已成过眼云烟。

谁能想到,百年福特却折戟中国,销量暴跌80多万辆,巨亏超70亿元。据财报显示,2023年,福特在华只卖出46.7万辆,与2016年相比暴跌超80万辆。根据福特财报,2022年福特在华亏损5.72 亿美元(约40亿元人民币)。有媒体称,根据相关数据推测,近三年福特在中国的亏损额就在10亿美元(约70亿元人民币)以上。

2016年,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巅峰的127万辆,那时的它傲视群雄。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的变迁和消费者口味的转变,福特汽车的销量开始急转直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到了2023年,福特汽车在华的销量已经暴跌至46.7万辆,跌幅高达惊人的63%。这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是福特汽车在华市场地位的严重动摇。昔日的王者,如今却成了市场上的落魄者,这样的转变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和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福特汽车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步伐。

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福特汽车的滞后显得尤为致命。当其他品牌纷纷推出新能源车型、搭载先进技术时,福特汽车却还在吃着老本,用着几年前的技术和设计。这样的产品自然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无法赢得他们的心。

此外,福特汽车在智能化和互联网连接功能方面的表现也相对滞后。在这个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福特汽车的这种“慢半拍”无疑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了被动地位。

福特为何大溃退

曾经,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风光无限。它凭借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的一席之地。

福特汽车在中国的辉煌始于2011年。那一年,福特公布了雄心勃勃的“1515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推出15款新车。这一计划的推出,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福特在华的市场前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福睿斯、锐界等畅销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福特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011年的51.9万辆,到2014年突破百万大关的111.47万辆,再到2016年创下的历史新高127万辆,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好景不长。在福特还陶醉于“1515计划”的成功时,中国汽车市场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各家车企都在研究和推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但福特汽车却似乎没有跟上这一步伐。

以福克斯为例,这款车型在中国市场曾经月销量高达3万辆,是福特旗下可以与丰田卡罗拉、大众朗逸抗衡的畅销车型。然而,直到上市7年后的2018年,福克斯才进行了更新换代。而蒙迪欧更是上市9年才进行换代升级。这样的慢节奏,让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也完成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车企都在研究和推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但福特汽车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种缺乏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和了解,让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

除了慢节奏的产品更新外,福特汽车在产品策略上也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以福克斯为例,2019款福克斯全系标配三缸发动机。然而,中国消费者对三缸发动机的排斥由来已久。这一行为直接让福克斯的销量跌入深渊。虽然三年后福特为福克斯换回了四缸发动机,但将三缸福克斯匹配的先进8AT变速箱换成了6AT变速箱。这样的“反向升级”做法让消费者对福特汽车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

与福特相比,日系、德系、国产车企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就要充分得多。它们不仅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更快,而且在空间、外观、内饰、智能化等方面更加迎合了中国市场的需求。这样的产品策略让它们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除了产品策略上的失误外,福特汽车还面临着质量问题的困扰。福克斯的漏油、蒙迪欧的内饰异味、多款车型的“断轴门”以及屡次产品召回事件都极大影响了福特的品牌号召力。这些质量问题不仅让消费者对福特汽车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还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福特跌落神坛

1903年,美国汽车工程师亨利·福特怀揣着梦想创立了福特公司,他的梦想是将便宜而可靠的交通方式带给每一个人。1908年,当福特T型车问世时,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和进步。1913年,世界上第一条流水装配线在福特汽车工厂诞生,标志着现代汽车工业的诞生。亨利·福特因此被誉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他的传奇故事被传颂至今。

随着时光的推移,福特逐渐成长为一家大型跨国车企,与通用、Stellantis并称为美国三大汽车集团。亨利·福特的名字和福特汽车的品牌影响力遍及全球,他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和偶像。

然而,当历史的巨轮驶入20世纪的中国,福特汽车似乎与中国市场擦肩而过。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亲笔写信给亨利·福特,希望福特汽车能在中国建厂,但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对福特汽车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亨利·福特并未回应孙中山的提议。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中国的经济开始崛起。这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向福特汽车抛去了橄榄枝,并在赴美访问的时候亲自前往亚特兰大参观了福特汽车。这次访问,让“高不可攀”的福特汽车终于开始关注中国市场。

1992年,福特汽车与江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启了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征程。2001年,福特又联手长安成立了合资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然而,尽管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日益完善,但其在销量上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回顾过去几年,福特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走势可谓一路下坡。2016年,福特汽车的销量达到了顶峰,但随后便开始了连续的下滑态势。2017年至2019年,销量分别为119万辆、75万辆和56万辆,同比降幅逐年扩大,分别为6%、37%和25.3%。这样的下滑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岌岌可危。

尽管福特汽车在2019年后加速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并提出了“福特中国2.0”发展理念,但这一切似乎都来得太晚。与竞争对手相比,福特汽车的产品力和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于品质和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福特汽车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外,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也遭遇了挫折。目前,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仅有两款新能源汽车在售,销量惨淡。在这个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的时代,福特汽车的电动化转型步伐显得过于缓慢,无法跟上市场的步伐。

如今,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从荣光到销量惨淡,福特汽车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市场上似乎要画上句号。

福特在华或被边缘化

福特电动化转型的失败,似乎预示着这家百年企业在中国市场将被边缘化的命运。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福特显得力不从心。目前,福特在中国市场仅有两款新能源汽车——纯电车型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和锐际PHEV。但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却极为惨淡,福特电马的月销量甚至只有两位数,而锐际PHEV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仅是个位数。

事实上,福特在电动化转型上并非没有努力。近年来,福特汽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根据福特2022年的电动车计划,公司预计在2026年前投入500亿美元,在全球建立电动车生产基地、电池模组研发中心等硬件设施,并誓言要在电动车领域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领军企业。

然而,现实却给了福特一个响亮的耳光。电动化转型以来,福特的电动汽车部门“Model e”成为公司最主要的亏损部门。2023年,电动车部门亏损金额高达47亿美元,预计今年亏损将高达55亿美元。平均每卖出一辆电动车,福特就要亏损13.2万美元。这样的业绩,让福特汽车在华的电动化转型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在中国市场,福特寄予厚望的“王炸”产品——福特电马,销量同样惨淡。2022年累计销量仅为4860辆,不及特斯拉单月销量的零头。到了2023年,销量更是进一步下跌至2062辆。如今,福特电马的月销量仍在两位数徘徊,这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火爆销售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失败和销量的惨淡,福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他们做出了更务实的选择:从技术产品优先转变为成本效率优先。这意味着福特将关停某些车型的生产线、暂停与SK On合作建设第二家电池工厂、大幅缩减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密歇根州马歇尔电池厂等。这些举措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福特在电动化领域的亏损,但却无法改变其在华市场被边缘化的命运。

在中国市场,福特将开展投资更低、更精简、更专注、回报更高的业务。新的业务重点是商用车业务、电动汽车和出口。此外,福特还将把中国业务作为“出口中心”,向南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价格较低的电动车和商用车。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挽救福特在华市场的颓势,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电动汽车业务,福特CEO吉姆·法利计划借鉴Model T的历史成功经验,推出更具价格优势的电动车。然而,在比亚迪等新能源头部企业的竞争下,缺乏电动化产业链以及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优势的福特汽车,想要在中国市场与竞争对手抗衡,难度可想而知。

综合来看,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福特汽车在华的地位势必要进一步被边缘化。除非福特能够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否则其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堪忧。

 

作 者 | T800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