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一个重要法宝是事件驱动,而其中的最高境界则是无风险交易套利。虽然这种机会并不常有,但多加关注市场的话,也能时不时发现一些好机会。

 

最近我注意到了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具有一定的无风险交易套利空间,简单写一下供大家探讨。

 

海信集团近几年重点发力新能源产业链,科林电气是一家智慧电力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还布局了光伏发电系统、充电桩等新能源业务,与海信集团的发力重点比较相关。近期,两家公司出现了交集。

 

今年3月份起,海信集团控股的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网能”),开始增持科林电气的股份,一方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另一方面还受让了部分股权和表决权,目标直指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权。

 

截至6月12日,海信网能持有科林电气40,705,402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4.94%;并持有26,079,912股股份的表决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9.57%。海信网能合计持有上市公司24.51%的表决权。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科林电气的控股,海信网能还向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5月13日晚间,科林电气公告披露:海信网能计划以33元/股的价格收购科林电气20%股份(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后调整为27.17元/股),本次要约收购的起止日期为5月28日-6月26日。

 

鉴于不少投资者并非专业出身,对于要不要接受收购要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今天我就来详细解读一下交易套利的逻辑。

 

01

短期交易套利空间有多大?

 

截至6月20日,科林电气的收盘价为25.29元,而要约价为27.17元,中间有7.43%的溢价空间。也就是说,如果以收盘价买入,并接受要约,可以获得7.43%的无风险收益。

 

拉长视线来看,科林电气当前的股价正处于历史高位,要约价将使几乎所有长期、短期投资者都获得正收益,对投资者是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市场再度考验3000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26%的当下。

 

这个收益的确定性,还包括了另一层含义。

 

由于流动性的原因,持股量偏大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出售股份会有冲击成本,很多卖价“看得见但拿不到”。这次要约即使持股量较大也能顺利出货,主打一个不操心。

 

02

如果要约失败,股价将怎样?

 

从3月18日海信网能首次披露增持公告算起,截至6月19日,科林电气的股价涨幅高达49.51%,短短3个月内涨了接近50%,同期大盘还是下跌的。这一差异的背后,主要是海信网能和石国投持续增持带来了增量资金。5月13日海信网能给出了要约收购的价格,更进一步催化了股价向要约价靠拢。

 

回顾公司股价这一波陡峭的上涨,主要是海信网能和石国投所引发的,而要约收购通常就是控制权争夺的最后一战。如果要约收购失败,海信网能就无法实现控股,而且海信网能与石国投双方都已经接近30%,无论任何一方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超过30%都将触发全面强制要约从而引发退市风险,因此双方应该都不会贸然在二级市场继续大举增持,也就没有了最大的买家,再加上大盘低迷,科林电气的股价可能会面临回落。

 

因此,如果此次要约未能完成的话,投资者不仅无法获得到无风险收益,还要承受股价回落的后果。这样一来一去,损失就大了。

 

03

要约倒计时,股价还能大涨吗?

 

最近一个月,科林电气的股价一直在极窄的区间内横盘,目前距离要约收购截止日6月26日仅剩几天的时间,那么临近要约收购截止日,股价能返身向上吗?个人认为,从逻辑上看可能性并不大。

 

股价上涨,说白了就是要有新增资金的买入。现在对科林电气感兴趣的,主要是海信和石国投两方。海信网能已经发出了要约收购,要约期间按规则是无法在二级市场操作的,那么石国投方面呢?

 

据公告,石国投方面的一致行动人的合计持股比例为29.51%,距离30%仅一步之遥。按照规定,如果持股达到30%以上,就触发了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理论上其它股东都可将股份卖给该方,这就存在退市风险了,最近独立董事也在公告中提醒“防止出现退市风险”,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了。因此,该方在二级市场增持的空间也小。综合来看,要约最后三天股价超出要约价格的情形出现概率低。

 

另外再科普一下“竞争要约”的概念:当一个投资者发出了收购要约,另一个投资者又发出了更有竞争力的收购要约,后面这个要约就是竞争要约。根据规定,发出竞争要约的收购人,最迟不得晚于初始要约收购期限届满前15日发出要约收购的提示性公告。6月26日是本次要约收购的截止日期,提前15天的话就是 6月11日,如今已经过了这个最晚期限,后续就不会发了,投资者也就不大可能看到“更有竞争力”的报价。

 

再说一个细节:近期科林电气的融资余额在持续下降,由于融资融券账户无法参加要约,因此其可能通过二级市场卖出的方式来锁定收益,这也可能是导致公司股价出现下跌的原因。

 

总的来说,目前难以看到大笔的新增资金入场,反而有新的抛压出现,不出意外的话,股价可能会继续维持横盘或下降走势,通过接受要约及时落袋或为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

 

04

如果部分收购,还值得么?

 

根据《要约收购报告书》,海信网能计划收购科林电气20%股份,目的是取得科林电气的控制权。

 

要约收购对所有股东一视同仁,是一种对中小股东最友好的一种交易方式,常说的“控制权溢价”中小股东也能在要约收购中获得分享。

 

但为什么海信方面要设定一个收购的上限,而不全盘接收?

 

目前,海信网能合计持有上市公司24.51%的表决权。一旦完成要约收购,海信网能合计持有的表决权将达到44.51%,能够实现控股。根据规定,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比例不得低于25%,否则面临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风险。而海信网能并不以终止科林电气的上市地位为目的,因此设定的要约收购上限已经是极限。

 

如果接受要约的股份比例超过了总股本20%,根据规则,收购人应当按照同等比例进行收购。也就是,投资者手里的部分股份卖给了海信网能,部分仍留在手里。面对这种可能性,投资者可以有2个做法:其一,接受要约收购,相当于27.17元卖出了部分筹码,高位锁定收益从而摊薄了持股成本;其二,不接受要约收购,持仓市值在事后跟随回落。这样看来,第一种做法的赢面相对大一些。

 

05

中长期投资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

 

目前,不少长期投资者的心态很纠结:如果接受要约,担心股价继续涨,自己在低位下车了;如果不接受,担心要约之后股价回落,自己错失了一个高确定性的“高抛低吸”机会。

 

首先我说一个判断,假设本次要约收购成功了,科林电气的股价大概率也会回落,因此之前的买力完工了,博弈资金也离场了。那么,长期投资者先接受要约,赚取确定收益,然后等回落再在低位接回来,相当于做了个T降低成本。

 

此外,若是海信网能果真实现了控股,肯定还有一个磨合期,才能将资源整合的效益最大发挥,短期内不会体现出增量业绩;再叠加大盘低迷,只要保持关注,必能以更合适的价格布局该股。

 

根据以上逻辑推演,“分段获利”才是长期投资者的最佳选择——通过接受要约,获得无风险收益;在收购完成后,用更合适的价格重新买入。通过“一鱼两吃”的方式,实现总体收益最大化。

$科林电气(SH60305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