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销量增长波动放缓,产能跟不上,交付周期过长,对手虎视眈眈,更多用户对小米汽车的质量检验,雷军造车的考验还在后面。

作者 | 朱晓宇

编辑 | 邢昀


开局一张王炸,让小米汽车在上市一个月内创造“锁单超过7万辆”的神话,随着热度慢慢下去,小米SU7的销量增长也呈现波动疲软的态势。

就在最近,国内造车新势力6月第二周(6月10日-16日)销量排行榜出炉,理想汽车稳居第一,问界和极氪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小米排名第七,周销量0.25万辆,与前一周(0.21万辆)相比略有提升。

市场的看法也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小米作为一个新势力品牌,在营销效应削弱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周销量,已相当不错。也有人质疑小米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不进则退,后续销量会受进一步拉胯。

小米汽车最大的带货博主雷军近期全国到处奔跑,为小米汽车展台宣传。更为关键的是,产能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小米汽车的“紧箍”。

6月中旬,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上回应称:“几乎每过几周都会有媒体报道销量下滑。其实的锁单数量每天都有稳定新增,作为一个汽车新品牌来说,目前仅有单款车型,而且目前全国交付中心数量十分有限,每周还能上交付量排行榜,交付压力当然是极大的。”

此前小米官方宣布,从6月起,小米汽车工厂正式开启双班生产拉升产能,为了加速订单与生产匹配效率,将于6月5日0点起,将大定锁单犹豫期从7天缩短至3天。

高光慢慢褪去,小米汽车真正考验的时刻来临。


1、产能与销量的矛盾

近期雷军在微博中写道,截至6月13日,小米SU7 累计交付已突破2万台,预计6月单月交付将突破1万台以上。虽然他多次表示,正在持续扩充产能,“承诺24年保底交付10万台,冲刺交付12万台”,但评论区里不少米粉跑来催交付,“现在订车,今年还有机会提车吗”“交付太慢”“等待周期太长”。

这三年来,雷军为了造车可以说全力以赴,小米汽车成为小米集团内部级别最高的项目,为了专心造车,雷军把小米手机全权交棒给卢伟冰。

然而小米汽车面临的实际情况,远比官方宣传的内容复杂得多。

今年3月,小米位于北京亦庄的汽车生产基地已经完成产能测试,一天单班的产能在300辆左右。据《豹变》独家了解到,到5月,小米汽车为了拉升产能,将先前的单班工作时长提升至10个小时,单日产能最多到420辆左右。

自6月初,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开双班并拉升产能之后,工厂的单班时间从10个小时消减为7个小时,单班产能也从420辆降低到320辆。

根据小米工厂的一线员工透露,产线设计的产能是一个小时40台,单班10个小时就在420辆左右,6月开双班之后拉升产能,7个小时产能320辆,虽然平均每小时的产能提升到45.7辆,但是单班时长也在降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米工厂每日定量生产,产量够数就要停,6月小米工厂的月产目标是不低于10000辆。

总体来看,小米汽车生产工厂更像是对产能在做进一步调试。

导致定量生产的原因主要在于,存在一定的人力缺口,同时物料供应跟不上。小米汽车工厂的一线员工流动性较快,招聘网站上也能看到小米汽车释放出大量岗位,包括车间的普工、操作工、拖车司机等,不少招聘信息写着:两班倒,年终13薪,综合6000元到7500元等。

产能爬坡是每个汽车品牌都绕不过去的关口,新势力们过去更是尝过产能瓶颈的苦头。

产能跟不上,交付周期拉长,小米汽车的一线销售也受到困扰。一位小米汽车的销售表示,来店里试驾看车的客户,有大约一半的人听到交付周期要半年直接被劝退了,这也对小米汽车后续的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从小米方面的实际行动来看,高层的焦灼程度,也不亚于一线销售。

近两个月来,雷军作为小米汽车最具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和“话事人”,不是拍短视频,就是在拍短视频的路上,要么就是搞直播。不停歇地在全国各地区的小米汽车直营店奔走,为小米汽车站台维持小米的热度。

尽管如此,短期内小米产能的提升还需要时间。如何维持小米汽车的热度,除了雷军亲力亲为,小米汽车开发新车型、进军混动领域等消息也时不时撩拨着市场的神经。


2、小米汽车绕不开的难题

在雷军的规划中,小米汽车全年保证交付10万台,冲刺12万辆的目标。

如果全年交付10万台真能完成,小米将打破问界用时15个月的记录,成为最快实现这一目标的造车新势力。对比来看,理想用了32个月才完成10万辆下线,蔚来则花了33个月。

从现实层面来看,交付需要拉高产能,背后是持续充足的物料供应,供应链是否顺畅,物料供应是否充足,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小米手里,同时靠小米汽车单方面的意志也很难解决。

从造车初期,小米就面临一定的物料供应难题,对于刚入局造车的车企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也是所有非主流厂商的痛,当供应商的物料跟不上生产节奏,小米汽车的产能也因此受限。

上述小米汽车员工向《豹变》表示,小米官方宣传70多秒组装一辆SU7,组装前后还有一大堆流程,之前供应商供不上,现在再找供应商下探寻求其他解决方案,代价就是那部分的工作量会变多。如小米需要A零件但供应不上,小米可以用B和C合成A零件,增加的步骤就占用了时间,拉低了效率。

想要摆脱供应链困扰,不仅要看整个汽车行业上下游的生产效率,还要看车企在行业里的话语权。

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而交付压力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电池供应。6月18日,由宁德时代、北汽集团、小米集团等共同投资建设的北京时代电池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可见小米对保障电池供应确定性的重视。

在内部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小米汽车还面临着随时被其他车企狙击的风险。自小米汽车上市以来,有不少车企针对小米SU7的锁单用户提出补贴5000元补贴款,其中就包括智界和蔚来。

业内人士向《豹变》分析,也正因为交付时间长的问题,期间如果竞争对手抛出一些优惠政策,对于急于提车的用户来说,更容易放弃小米汽车。

对此雷军也发微博称,目前小米SU7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正在快速提升,标准版和Max已经提前交付。如果用户实在着急购车,国产的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系列等,大家也可以考虑选购。

可以说,雷军不光会造车,人情世故方面也精准拿捏了。

与此同时,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上小米汽车,产品力也迎来直接考验,小米汽车质量上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舆论风暴。

不久前,汽车产经报道称,目前小米SU7 搭载的仅是来自英飞凌的碳化硅功率芯片就已经失效了7例。按照交付量约3万颗芯片来粗略估算的话,失效率已经高达五千分之一。通常,车规级芯片的不良率要低于百万分之一。

小米汽车上市近90天,经历过疯狂和神话,也一度成为车企行业的流量担当,然而随着热度慢慢冷却,暴露在公众面前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雷军曾表示要在15至20年的时间内,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在这样的目标下,小米汽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