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陈纪英

编辑/万天南

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

位于湖北咸宁的安利大健康智创园草坪上,一阵青春洋溢的欢歌热舞后,四位代表拔腿上台,拼接起四块“光伏板”,灯光瞬间点亮,穿透了逐渐暗沉的暮色。

仪式感拉满的背后,安利湖北工厂刚刚完成了光伏并网发电。在厂房屋顶上,连片起伏的16436平米光伏板,组成深蓝色的“海洋”,源源不断吸收阳光,持续输出洁净电力,年均有效发电量近300万度,对应减碳量达到了1613.52吨。

到2030年,这家工厂将会成为安利全球首家“零碳工厂”。 不止于此,安利(中国)已经制定了清晰的碳中和目标——2038年,安利(中国)实现碳中和。

相比于中国政府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安利打算提前22年交卷。

In China for China,作为一家深扎本土的全球企业,安利不仅服务中国用户,赋能中医药产业,助力中国大健康事业,在推动中国降碳大计上,安利也是先行先试的先遣力量。

“零碳工厂”在望,安利先行先试

柔软如毯的绿色草坪倾泻平铺,刚劲有力的罗汉松、风雅别致的红枫树、暗香自来的桂花、秀气柔美的樱花树矗立在侧。

走在绿意盎然的安利湖北工厂,如同漫步于公园之中。

从2021年6月奠基开建,到当年年底完工,以及次年6月正式投产运营,安利湖北工厂,创下了安利全球建厂新纪录。

在速度上创了新高,在减碳上也在创新纪录——去年10月,这家工厂就荣获了湖北省“绿色工厂”称号,也将成为安利全球首个“零碳工厂”。

为了达成 “零碳”目标,安利湖北工厂在建筑设计、生产制造、能源管理等多个环节,都竭尽所能节能降碳。

园区内各种植物生机勃勃,受益于在建筑环节使用了排水材料,园区透水率高达30%,既能高效过滤雨水把其输送到地下水库,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地表植被提供充沛水源。

与大部分工厂追求平坦如镜不同,园区地面顺势起伏,因地制宜,为的是尽量保留原有地貌,减少对地表干预;园区里甚至保留了一些老楼没有拆迁,经过改造之后继续使用,“也是为了减少浪费”。

厂房的墙壁上安装了大面积的长条窗户,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源,再结合LED节能灯的全面普及,就能最大化的节能降碳;用地集约化,充分利用了厂房夹层空间,集中式能源供应,减少传输消耗;车间布局紧凑,提高产线地块空间的高使用率。

厂房建筑材料则使用了来自美国的巴特勒专利轻钢结构,相比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更为低碳环保,可以重复拆装使用,进而减少了建筑废料率;屋面墙面采用的新型材料,既能保证建筑的结构刚性,又兼顾轻质化、防腐蚀和保温隔热等优点,避免频繁维护。

而在生产环节,则改良了传统的纯化水工艺,采用常温传输终端即热的方式,有效降源消耗;针对不同的作业空间,工厂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分区优化,实现精准控温节能,比起常规做法,起码可以节能20%以上。

光伏并网,则是园区实现节能降碳的C位主角。

全盘把控园区建设的安利中国供应链副总裁陈森林,对这一项目分外上心,各种技术参数,他都可以脱口而出。

比如,项目选择了技术难度更大的10kv高压并网方式,余电可并入国家电网,提升整体消纳和使用率。

对于应对极端气候,也做了充分准备,建筑屋面能承受百年一遇的雪荷载,光伏组件可承载5400Pa雪荷和2400Pa风压,“无论是大雪还是冻雨,这些极端天气,都可以经受得住”,陈森林胸有成竹。

而为了实现全方位的节能降碳,安利还在园区安排了一个“智能大脑”——自动化的能碳管理系统,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结合,自动采集能源计量数据,捕捉耗能点和异常点,合理管控碳排放。

用地节约化、建筑节能化、能源低碳化、生产洁净化、原料无害化、资源化,安利湖北工厂实现了全链路、无漏点的闭环节能减碳。

正如陈森林所言,此次光伏并网,不仅是零碳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安利中国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坚实一步。

新增工厂以零碳为目标,成熟工厂也把低碳视为基准。1995年建成,如今名列安利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的安利广州工厂,在节能低碳上,也是行久致远,早在2017年,就入选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示范名单。

也正是基于以上全链条节能降碳布局,安利才底气十足的提出了碳中和路线图,目标分阶段、进展可衡量、项目可落地——2023年,安利按计划实现了蛋白粉产品的全线碳中和,下一步,安利将在2025年实现TCM(传统中草药)产品线的碳中和、2030年实现在湖北建成零碳工厂、2038年实现安利企业碳中和……

谈到上述蓝图的推进,陈森林很是感慨。作为美资企业的安利,刚刚进入中国时,国内发展要亦步亦趋跟随美国本土。如今,在零碳工厂的进展中,中国则全面领跑安利全球,“我们是很自豪的,而这个效应是超越了安利本身,带着‘Made in China’这个标签面向全球。”

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低碳

不止零碳工厂,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是安利的长期战略,也是其从一而终的惯性基因。

入职安利近30年的陈森林,刚进公司时就知道,“从1959年诞生第一款产品,环保意识就是安利的基因”。

公司的企业愿景“帮助人们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也与“双碳”目标不谋而合,身心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等,皆是上述愿景的题中之义。

而安利的主营产品和聚焦赛道,天然也具备低碳属性。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报告,全球范围内,食物系统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30%;动物类产品,包括动物排放、饲料、土地使用变化和能源密集型全球供应链,占食物相关碳排放的近 60%。

另据安利植物研发中心董刚强博士介绍,“同样量的牛肉蛋白跟同样量的豌豆蛋白,牛肉蛋白需要消耗的水和土地、生产资源是20倍还不止。”

整体而言,相较于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获取能够减少高达90%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中国蛋白质需求将会比现在增加50%,动物蛋白需求量如同步增长,将不可避免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提升,如果提升植物蛋白占比,则能相应减少碳排放。

而安利旗下膳食补充剂品牌纽崔莱,自诞生之日迄今90年,就从植物中提取营养物质,自带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基因。

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

目前,安利纽崔莱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4个自有和认证有机农场,其坚持的可持续农耕体系和九大高标准原则,奠定了低碳基石:保持多样性、保护有机体、作物轮作和覆盖种植、杜绝污染、保护种子延续种植、种植历史的活动跟踪、融入社区生态和自然生态、通过研发改进耕种技术等。

此外,安利还在探索再生有机农业,减少土壤扰动和碳排放;试水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效率。

“有机种植+可持续农耕+零碳工厂+绿色供应链” ,从源头到终端,实现了全链条的闭环低碳。去年5月,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认证纽崔莱8款蛋白粉全部达成碳中和并符合PAS2060:2014标准要求,成为SGS认证的“中国首款零碳蛋白粉”。

安利的低碳之路,并不限于公司内部,与安利保持密切联系、利益共享的20多万营销伙伴,也是安利低碳的重要一环。

据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翔介绍,明年发布的安利ESG报告中,将首次披露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的“范围三”,也就是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碳排放量。

安利持续对20多万营销伙伴数字化赋能,营销人员通过微信社群等,在线推广产品、完成服务闭环、传播健康理念,都在践行低碳模式。

安利也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一起跨进低碳之路。

在物流环节,2022年10月,京东物流氢能源卡车,为安利实现部分供应链运输的零碳排放;在包装环节,安利订单包装逐步轻量化,目前约23%的订单使用循环纸箱,全年减少纸箱使用约420万个,绿色包装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011吨。

从上游的有机农业,到中游的先进制造,再到末端的仓储物流,以及在线的交易服务等,安利在每个环节,都在践行低碳环保理念,打造可持续绿色供应链。

为了更快达成碳中和目标,安利甚至主动戴上社会监督的“紧箍咒”。

眼下,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翔和她的团队,正在筹备2025年ESG相关报告的制作和发布,彭翔坦承,“我们公布成绩的目标也是请社会监督,保证我们在2038年能够现安利企业碳中和这样一个目标。”

安利标杆的辐射力

就在安利湖北工厂完成光伏并网发电前一周,中国国务院刚刚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而企业则是完成节能减碳目标的第一关键主体。

秉持“In China for China”的安利,也在躬身入局,通过持续的节能降碳,助力于中国降碳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而其持续创新、初步验证的节能降碳模式,于行业也具备借鉴和复用的价值。

彭翔认为,在减碳之路上,“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高招”,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方法。

其一,企业在认知层面要达成战略共识,不要固执地把节能减碳视为成本和负担,要充分认识其在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的共赢价值。

其次,企业要具备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去实现节能减碳。比如安利的自动化能碳管理系统,以及建筑新材料的使用等,都是如此。

其三,要在企业内形成自上而下、上下呼应的绿色低碳文化,深入到一线员工,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在安利湖北工厂,低碳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比如,待客所用的杯子不是一次性纸杯,而是多次复用的可降解杯子。

难能可贵的是,安利除了具备战略自觉性之外,还在有意识的进行系统的量化研究,去反哺与公司的战略制定,同时也把相关成果共享于社会。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研究员张艳萍曾提及,“双碳”战略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在降本增效成为共识的当下,企业如何统筹实现保营收、保利润、保增长与保生态的兼得,并不容易。

如何衡量低碳战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科学量化投入产出比,始终是难题。量化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缺失,导致不少企业在低碳布局上无所适从,摇摆不定。

而安利正在联手国内权威机构,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评估体系,科学的量化分析,不仅可以有助于安利自身,也能反哺行业和社会。

这也是上述工作推进虽然相当不易,但安利却坚定入局的原因,“如果真的有一些数值跟指标或者评价标准出来,我相信对整个行业的推动是非常有利的”,彭翔断言。

低碳是长期战略,也是系统工程,在低碳环保公益之路上,安利领先行业的先成,源于其先发先行,低碳已成为企业基因和发展惯性:

长达21年支持中国南北极科考、保护极地环境;在全国植树100万棵“安利林”,清扫珠峰登山垃圾;搭建“环保嘉年华”互动教育主题乐园,吸引超过百万个家庭参与;“低碳嘉年华”,陆续走进10个城市,指引公众低碳生活等。

低碳之路上,安利不止独善其身,还带动伙伴,达济行业,普惠社会。

在安利等企业的带动下,未来可期,类似咸宁零碳工厂的模式,也许不会再是个案,而是成为常态。

$阿里巴巴(NYSE|BABA)$ $京东(NASDAQ|JD)$ $腾讯控股(HK|0070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