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深交易所的最新动态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IPO严监管的背景下,今年6月下旬是否会出现传统的IPO申报潮,成为了业界热议的话题。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

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多次重申“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并提高了上市财务指标要求。在这一严监管态势下,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即将到来的6月IPO申报潮可能会比往年更为温和,受理家数不太可能出现往年的申报高峰。

数据显示,去年6月份,三地交易所受理的IPO企业数量超过了240家。然而,今年的情况恐将大相径庭。有投行人士表示,当前券商在申报IPO项目时表现得更为谨慎。这一方面是因为券商需要重新研判IPO监管态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拟上市企业因行业限制、业绩下滑或不符合新的上市规定等问题,已不再适合上市。

根据各地证监局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5个IPO项目完成了辅导工作,另有11个项目正处于辅导验收阶段。这些“预备军”中,哪些企业能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仍充满变数。

在严监管的环境下,IPO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监管部门正在从源头上加强把控,通过多项措施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方的责任。这包括提高发行上市辅导的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的现场检查覆盖面,以及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的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

尽管如此,市场仍然对即将到来的IPO申报情况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昨日晚间,上交所和深交所官网分别披露了一家企业的IPO申请已获受理,这是今年以来沪深两市首批获得受理的IPO企业,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对于6月份IPO申报家数的预测,多名投行人士认为可能不足50家,但也有观点认为能达到50~100家。与往年相比,这一数字显然要保守得多。

在往年,6月份的IPO申报潮往往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23年6月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的IPO数量高达246家;而2022年和2021年同期也分别达到了324家和247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拟上市企业因业绩下滑、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难以达到交易所新修订的上市门槛。这也是今年IPO申报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踩线”达标的拟上市企业实际上并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种“闯关”心态并不可取。

目前已有65个IPO项目完成了辅导工作,其中约有40个为去年辅导完成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验收工作完成函有效期为12个月,意味着部分项目需要尽快提交上市申请。此外,还有11个项目已步入“辅导验收”阶段,预计未来申报的IPO项目可能从这些项目中产生。

从辖区情况来看,江苏的储备项目数量最多,共有15个IPO项目处于“辅导验收”或“辅导工作完成”状态。浙江和北京也分别有12个和9个项目处于类似状态。

在上市地的选择上,计划到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占主流,共有33家;而科创板则有14家计划上市的企业。这显示出北交所和科创板对于拟上市企业的吸引力。

对于券商而言,IPO储备项目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其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在76个IPO辅导项目中,涉及保荐机构共有32家。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头部券商的优势似乎不再那么明显。国投证券以9个项目排名第一,而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传统强势券商虽然仍有不少储备项目,但并未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各券商对IPO项目的筛选更为严格。除了看重利润规模外,还更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是否领先、内控是否完善以及业绩是否稳定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