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借助行业东风,迅速扩张产能飞速发展。但近期数据却显示,动力电池的装车率连年下降。

电池企业是否会面临库存压力?行业竞争格局是否会生变?近期我们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做客直播间,详解他对动力电池行业的看法。以下是对部分直播内容的整理:

Q1:全国乘联会秘书长撰文指出,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装车的比例不断降低(2020年76%、2021年70%、2022年54%、2023年50%、2024年1—3月是46%),是装车少了?还是电池造太多?

答:是后者。只不过这个问题可以更细化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是不是车卖不出去了?

新能源车的增速虽然有一定下降,但不是超预期的下降。再做横向比较,从渗透率来看,新能源车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电池装车率的下降主要是电池供过于求造成的。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装车率数据不是我们平时研究时特别关注的数据。因为装车的这部分是动力电池,且乘联会的数据只关注了国内的装机。海外出口的,既包括储能、也包括动力,这里面动力电池装车的会更多,只不过这部分不是装国内的车,而是装了国外的车。

海外的装机量去年整体高过国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其实是在吃国外动力电池的份额。

另外,广义所讲的动力电池产量,无法分辨储能和动力,也就是储能还有一块。储能应该是同比增长了50%以上,它并没有反映在装车量上。

分子是一个固定的装车量,我们分母多了两块增速更高的,自然就会表现为装车率的下滑。当然,结合价格、企业的盈利情况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溢价能力,也可以得出结论,电池肯定是有相当程度的过剩。

Q2:过剩是怎么造成的?未来还会持续多久呢?过剩是不是制造业周期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答:这个过剩的区间可能跟一般的制造业和中国整个新兴产业的制造业的持续时间有点区别。

虽然龙头依然不愁销路,但我印象中光伏的产能过剩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如果算总量,光伏很少有绝对意义上的不过剩的时候。

但其实在锂矿涨价的2022年、新能源车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接受度陡然提高之际,动力电池可能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产能紧张,大家抢矿抢原材料,甚至需要预付款才能锁定一部分产能,这是制造业中不太容易见到的情况。

我作为你的客户、要买你这东西,要拿着预付款来建产线,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但从2022年年尾到现在,基本都是产能过剩的状态了。广义上的新能源电池的绝对过剩肯定是要持续的。只是相对而言,动力电池跟别的工业品相比有一定的产品端差异化,所以我们基本认为优质的产能在阶段性会存在紧张的可能。但行业不仅仅看静态,好的产能和坏的产能有一定差别,而且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不低。

微小的性能提升不低。所以现在能看得上的电池,到2024年、2025年也许就不算是优质产能了。

Q3:为什么这些公司不把产能降下来保价格?还有一个问题,电池的产能不是跟着订单走的吗?如果产线都包了,那这几年的货照理都有人买啊?

答: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制造业的规模效应特别突出。一般制造业会说要做大是为了摊薄成本。但电池行业的研发费用比较高,而且越是想做好的东西,研发费用就越高,所以规模效应会强烈体现在研发费用上。动力电池研发费用率超过5%是常态,但实际想要做好,研发费用率10%也不够。

只要想在这个行业长期耕耘,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目标是做低端产能,所以大家都有动力做大规模、摊薄成本和费用。

另外,我们会看到行业里面的扩产,代表的是资本开支。资本开支的高点出现在2022年,扩产最为激进,导致了后面几年的过剩。那时候车企会主动敲电池企业的门,订单疯狂涌来。全行业的电池紧张会让车企有一种卡脖子的感觉,车企就会增加自己的二供和三供来保供应。这些都造就了电池企业订单的饱和。

那一年这个行业的景气度也很好,绝大多数的动力电池的融资高点也都在2022年。

于是造成了2023年的产能过剩,2024年是2023年的延续。

普遍来说,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2023年的订单有点不及预期,二三线的企业普遍在客户端有一点单一。另外,且不是单一的动力电池企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需求,而是车企本身对自身需求也有过高估计。站在2022年,车企对于自身新能源明年销量的指引都是偏高的,他们的供应链设计本身可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一旦销量不及预期,就不会在动力电池企业多提货。

Q4:这些公司就没有办法准确预测未来需求的变化然后去调节产能吗?

答:不容易。举个例子,有一家偏二线的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客户占比在一半以上,2023年全年受到库存的拖累,反映在报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里的存货那一项比较大。

去年全年从上游的锂矿到中游、下游都是降价,所以那么多存货从年初到年尾会发生大量的库存减值。这个企业就是因为自己海外的一家大客户销量严重不及预期。

要知道,海外的车企已经是比较擅长做规划的,但在行业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了严重不及预期,还殃及了自己的上游,也就是动力电池企业。

动力电池企业对此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它必须要备足货才能成为可靠的供应链。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重点布局医药生物、电子、新能源三大成长板块,并且对于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等板块布局良好。无论是从基本面上还是政策上来看,科创100指数的反转趋势都非常明显,后市表现也值得期待。

BY:中泰证券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奥特维(SH688516)$$宁德时代(SZ300750)$$科创100指数ETF(SH588030)$

#沪指跌破3000点,A股何去何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