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春生

主编 | 苏淮   


喜欢四处开疆拓土的小米(01810.HK),最近又悄悄盯上了新赛道。


6月16日,天眼查信息显示,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机器人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亦庄国投旗下北京屹唐创欣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股东,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增至约5555.56万元。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而就在12天前的6月4日,小米机器人公司刚刚完成乔迁仪式,搬迁新址恰好位于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


自2023年开始,小米在机器人上的动作就异常频繁,首先是成立小米机器人公司,紧接着在亦庄建设北京市首个通用仿人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项目,并计划投资20亿元;其次,小米机器人联合优必选(09880.HK)和京城机电(00187.HK)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个月曾冲上热搜的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便是该创新中心的手笔。


一边高调造车,一边低调加码人形机器人,小米的野心彰显无疑。


01

10年投出47家机器人企业


小米布局机器人,由来已久。


2015年,小米向机器人领域投出第一个标的九号公司(689009.SH),自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长跑式产业布局。


据源媒汇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小米在机器人领域共计投资了47家企业,包括九号公司、宇树科技、追觅科技、斯坦德机器人、法奥机器人、慧灵科技、珞石机器人、凌云光(688400.SH)、未来机器人、隆深机器人、高视科技、禾赛(NASDAQ:HSAI)以及爱磁科技等,覆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本体制造等领域。


注:源媒汇根据天眼查、wind等公开信息综合整理制图


不过,2015年至2019年间,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相对克制,5年间仅投出8家企业,其中6家侧重工业板块。直到2020年,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开始提速,标的对象也从侧重工业,逐步延伸到物流仓储、医疗以及家用类服务机器人等。虽然投资变得更多元,但大体上仍然是围绕着工业和服务两个维度展开。


多年的布局,令小米看到了机器替人的广阔前景。但或许是不甘于只做一个单纯的投资者,也或许是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最终,小米决定躬身入局。


2021年,在小米手机MIX 4的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首次公布了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项目“CyberDog”,中文名“铁蛋”。从外形上来看,该款产品是一只妥妥的机器狗,不仅能跳能翻还能听懂人类的语言指令,且在追随主人时可自动避障。


图片来源于小米发布会


“铁蛋”的出现也引发了米粉的高度关注。为了推进该款产品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小米成立了小米机器人实验室。2022年,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自研的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原形机,正式亮相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并取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内部昵称“铁大”。“铁大”也成为“铁蛋”之后,小米推出的第二款机器人产品。


紧接着,2023年,小米机器人公司成立,作为小米集团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产业化的唯一主体,该公司也进一步明确了其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方向。


同时,小米还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北京市首个通用仿人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项目,并联合优必选和京城机电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外界好奇,小米连续数年频繁加注人形机器人,背后的逻辑与依据是什么?


02

需求巨大,“钱景”无限


小米押注人形机器人,对业内而言并不难理解。


从自身产业角度来看,不管是小米的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业务,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实现降本提速最好的方式便是机器替人。此前为研发和生产小米旗舰手机而打造的“黑灯工厂”,已令其率先尝到了机器替人的甜头,不管是生产效率还是良品率均远高于传统工厂。


小米汽车工厂里,同样不乏机器人身影。据《雷军带你看汽车工厂》系列视频透露,该工厂部署超过700台机器人,覆盖压铸、车身、总装、涂装、冲压、电池六大核心车间,关键工艺已100%实现自动化。


GIF来源于小米汽车发布会


关键车间的全面自动化,既为小米汽车交付提速,也为小米投资的机器人企业提供应用机会。其中,便不乏斯坦德、珞石机器人、思灵机器人等小米生态链企业身影。


如果说这只是非仿人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机会,那么回到人形机器人层面,其在工业领域,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线上能解决哪些问题?


从应用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可实现与传统自动化设备的协同,在汽车生产上,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工厂装配底盘、打螺丝等,实现复杂工业场景的无人化生产。譬如特斯拉(NASDAQ:TSLA)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率先走进自家汽车工厂“打工”,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


此外,优必选Walker S、Figure 01以及Apollo等人形机器人产品,亦相继进入蔚来(09866.HK,NYSE:NIO)、宝马和奔驰等汽车工厂“打工”。


回到小米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未来其落地应用方向势必也会“追随”Optimus的脚步,率先步入自家车厂“打工”,并肩负起未来机器替人的重任。


对此,在小米机器人乔迁仪式上,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便表示,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跟人工智能融合的制高点,对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升级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目前,小米机器人公司正推进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的分阶段落地。短期内小米机器人是一个专用智能机器人,应用在智能制造的某些场景中,未来将向更多场景拓展。


小米CyberOne宣传海报


得益于此般可预见的应用想象,各界对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前景不仅变得乐观,更寄予厚望。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直接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不过这样的定义,还稍显保守。在今年6月14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直接放飞想象。其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至少会是1:1,这意味着大约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甚至是200亿或300亿个,特斯拉至少将占其中的10%。


基于此,马斯克认为Optimus机器人能带来20万亿美元的市值,可能是自动驾驶的5-10倍。


这样的想象看似疯狂,但并非绝无可能。据GGII预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150亿美元。其中,全球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超113亿美元。


反观中国市场,GGII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CAGR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虽然人形机器人当下的市场规模尚小,且大多还处于研发、少量生产阶段,但未来想象空间巨大。而这,也恰恰是小米重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关键。


03

天然的场景应用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小米有着天然的场景应用优势。不管是为手机打造的小米黑灯工厂,还是小米汽车车间,均可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


对此,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告诉源媒汇:“我的观点还是没变,工业场景不是人形机器人短期的首选。不过,这里面像特斯拉和小米可能是特例,因为他们既有机器人又有现成的制造场景,他们获取数据和训练会更便捷。”


此前,卢瀚宸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考量, 人形机器人短期内可以在娱乐表演、教育科研等难度和天花板都相对较低的场景率先落地;中长期来看,工业制造和物流领域,随着技术的提升及结构化场景的开放,在获得更高的场景数据集训练后,在局部场景也能有落地的可能性。


现成的应用场景,加上长期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投资布局,为小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攻城拔寨奠定了扎实基础。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从蓝海进入红海、增量转存量的市场趋势下,高度依赖手机业务的小米,无疑要为未来早做打算。


小米2024米粉节宣传海报


财报显示,2023年小米实现营收2710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75亿元,手机出货量为1.46亿,毛利率达14.6%,创历史新高。


但反观202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形势并不乐观。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4亿部,同比下滑4%。


如此境遇下,小米低调押注人形机器人,便不难理解为,其在为未来“埋子”。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造机器人不像造汽车,不仅仅是小米,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从长远目标来看,大家都大体知道——做通用机器人,但短期目标是模糊的。


同时,还有业内人士坦言:“人形机器人走不进千家万户,就不会有所谓的万亿市场。”所以,纵然强如小米,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落地上,也仍需蛰伏上一段时间。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