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两家 MANNER 先后被曝顾客与咖啡师发生冲突,网上监控视频疯传。视频曝光后,MANNER 相关词条便火速冲上各大平台热搜,引爆社会舆论。

据视频画面显示,两起事件均发生在 6 月 17 日,一则视频显示,男店员从桌板后钻出与顾客发生了肢体冲突;另一则视频显示,女店员对顾客大喊“你投诉啊”之后,将咖啡粉泼向了该顾客。仔细观看两则视频可以发现,事件的起因皆是由于顾客对 MANNER 等餐时间不满产生抱怨,继而引发店员态度之争导致的。

事件曝光后,关于“顾客和店员谁对谁错”的争论,网友代入视角差异,又进一步引爆了话题的关注点。有人表示,被投诉之后会被扣工资甚至辞退,店员是工作压力太大,情绪崩溃之下的无奈之举;有人则表示,店员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为什么要把气撒到顾客身上。

事发监控视频截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也将视角关注到 MANNER这个品牌和连锁品牌咖啡师的职工待遇上。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现身说法, MANNER营业额在 5000 元以下的门店只能派一名员工,员工月薪约 5000 元,一天却要工作 15 个小时,平均每天做 333 杯咖啡,有时候一周要连上五天班。

敷衍、切割,错失公关黄金 24 小时

MANNER显然没有预料到负面舆情会如此大规模地快速发酵。

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了危机公关的黄金 24 小时,但 MANNER任何平台的官方账号都没有针对这一事件有任何书面说明,内容的更新都还停留在 6 月 20 日一早的关于 MANNER和保时捷联名上新的消息上。

截止发稿 MANNER 最新的微博动态

只是在媒体间流传的报道中提及,有 MANNER的品牌方人员表示,“总部昨晚才知道这件事,一定会严肃处理。涉事的女孩现已被辞退,目前正在和团队联系中”。

然而这一“非正式回应”转述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自身品牌管理侧的反思,只是采取了最为简单的套路化处理方式——辞退涉事员工,非但没有平息大众的怒火,反而激化了舆论反响,引发了如今在社交媒体上针对 MANNER品牌的全方位口诛笔伐。

对此,资深公关专家、Wehour 合伙人 Lia 点评认为,“以往员工犯错,企业一般迅速及时采取切割的方法,前提是事件是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但是连续发生两起事件的发生,加上社交平台内一直有讨论茶饮咖啡赛道员工工作强度大的问题,由此牵涉到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副作用,而且在这个事件中品牌并未表明具体行动背后的原因和判断,容易让网民觉得这是企业的甩锅行为”。

在她看来,危机事件通常是撕开一个口子,要回到企业根源性问题审视。比如此次 MANNER事件反映的就是品牌在自身运营管理中的漏洞,建议企业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兼顾考虑建立更多帮助员工舒缓和应对的机制,特别是服务业。

另外,此次事件也让外界开始探讨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咖啡茶饮行业的友商也要时刻关注舆论走向,做好预案准备。

加速扩张埋下的隐患

成立八年的 MANNER是国内平价精品咖啡连锁品牌的领头羊。2023 年 10 月 30 日,MANNER大幅加快了拓店的脚步,在北外滩迎来了全国第 1000 家直营店。在今年年初,MANNER曾表示计划年内突破 2000 家直营店。

此前,胖鲸曾针对 MANNER有过详尽的品牌侧写。作为一家连锁咖啡品牌,MANNER一般采用档口小店模式,即买即走,打出的品牌差异化在于性价比,将精品咖啡做到平价。在 MANNER,产品普遍价格位于 15-25 元之间,自带杯还能再减 5 元,价格直逼瑞幸。

MANNER的性价比优势让其在商业市场受到了一种打工人白领青睐的同时,也是资本最为追逐的运营模式。结合多平台公开数据,目前 MANNER的估值高达 2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78 亿元。

某证券公司投资经理对胖鲸表示,MANNER这种以“打包店”为主的轻资产咖啡店优势很大,“资本都喜欢这种公司,成了就估值一飞冲天,不成也可以立马撤退,寻找下一个项目。”

然而,相较瑞幸,MANNER自立为精品咖啡,采用的是半自动咖啡机,需要手动萃取咖啡液,打发奶泡并拉花,即使是自带杯也会有咖啡师为你在杯口拉花。也因此 MANNER招聘的普遍是有经验的咖啡师,普遍薪资待遇也比同行高出不少。

MANNER “既要又要”的高品质咖啡服务背后,被压缩的成本自然是来到了人力端。这就回到了开头所爆料的,日营业额低于 5000 元(也有消息表示,该数据为 4000 元或 3500 元,受门店位置影响)的 MANNER门店只能配备一名店员,以至于“连上厕所都要用秒表计时”。

MANNER 店员的告示 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名店员需要负责超出其他咖啡店的劳力,这也就导致了顾客在 MANNER等餐的排队时间与瑞幸、星巴克相比要更长;加上自带杯的机制,要求顾客只能到线下点单,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店员的负担。

同时,MANNER和瑞幸一样采取严苛的人员管理模式。此前有媒体报道,MANNER在上岗前均要在总部接受 3-6 个月的培训和考核,在日常运营中,门店的 24 小时监控系统也会判断员工的操作合规性,如果一个月被开罚单超过一定数量就会被辞退。

MANNER 员工对管理制度的吐槽 图片来自小红书截图

种种矛盾的积累下,MANNER事件的爆发可以说是门店大幅扩张,而人员和门店运营管理没有跟上的一种必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 6 月初有社交媒体流传消息称,MANNER的兼职时薪已经从每小时 28 元调整为每小时 24 元。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点评到,问题既不出在员工,也不出在顾客身上,你们认为同样的事情会出现在胖东来身上吗?

优绩主义下的人文治理盲区

在近几年的社会讨论中,并不缺乏关于“企业将员工单向度异化为效率工具”的讨论,从互联网大厂员工的精神自救,到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员,越来越多的职场境况被剖开显露,“职场”已然成为牵动乃至刺激社会舆论的敏感点。

于是我们看到,在事件评论区出现了越来越多因苛待员工而选择抛弃品牌的声音:

消费者表示不会再购买 MANNER 产品 图片来自小红书截图

然而,当前主流的商业叙事却仍停留在以宏大为荣,以优绩为上的传统思路中,与社会语境严重脱节。

在商业考量中被视作“上帝”的消费者的社会属性被忽略,眼中唯余其消费动向。殊不知,此端的“消费者”亦是彼端的“打工人”,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是“打工人”,这两重身份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被更紧密地绑定——显而易见,一家企业的社会表现对其商业表现的影响力,已经远超此前时代,并且只会与日俱增。

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不少人将 MANNER的员工待遇与星巴克等外企进行对比,认为外企的福利和合规性普遍更优,展现了更深层的矛盾所在。

MANNER事件的背后,反映了中国雇主品牌普遍存在的问题,过于注重组织层面的绩效,而忽视了员工的身心健康以及企业认同感;过于注重短期的生存和利益,不注重劳工关系、社会责任问题。在 ESG 视角下,从“S”社会层面出发的员工管理、职业发展、社会贡献等维度长期严重缺失。

去年,怡安中国发布了 2023 年中国最佳 ESG 雇主评选结果,瑞幸和宁德时代当选其中,而瑞幸咖啡师的烂手之痛还记忆犹新,宁德时代要求员工“奋斗 100 天”的口号尚在耳边。零售行业中,“坪效比”更是被各大零售商奉为圭臬。互联网平台将人物化为机器,拼多多“人效比”倍杀友商,人均年创收超过 1456 万元的商业神话被不断传颂。

与此同时,上述企业却也都抱着出海宏愿,在国外谨遵当地律法,适应着当地的员工劳动习惯和薪酬水平。此般谨小慎微,无非是清醒地知道品牌形象、雇主声誉与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息息相关。

的确,当前的中国商业市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关乎存亡,每家企业都不想错过转瞬即逝的机会窗口。但透支品牌信用换来的增长,无法支撑企业的下一个十年,更难以让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品牌的伟愿。

大众对 MANNER事件的关注,也希望给到品牌一些警醒。ESG 不是口号,正视 ESG 治理,否则下一个被挂在热搜上审视的品牌又会是谁?

后记:

在完成这篇报道前,我们特意去了办公室附近的一家 MANNER 咖啡店。这家店面积大概在20-30平方米,属于主力门店,而非视频里不到十平米、没有座位的窗口店。这里配置了一名店员和一名店长。

“我们没有诶,但是今天好多人都问我。”当我们问店员网络上的舆论有没有影响他们时,其中一名店员对我们说。后来我们发现这位“店员”其实是店长,而另外一位店员对于网络疯传的两支视频甚至完全不知情。

我们点单的时间是下午4点,这时店里有五六名顾客在座位等餐/用餐,我们点的咖啡从下单到出餐耗时不到3分钟,主要因为到这个时间点已经没有多少人喝咖啡了。

“下午这个时候一般就没什么人了,因为怕喝多了晚上睡不着。”店长一边回答我们,一边在和同事填表单。

进店时我们就发现吧台桌面上有很多文件,后面他们告诉我们这是运营数据资料。当我们亮明自己的媒体身份后,他们变得警惕起来,店长一度拒绝跟我们沟通,“我可能不太方便,如果是闲聊的话还可以,但这样(采访)的话,不太方便。”

当我们表明“只想客观呈现多方的声音”的立场,并告知已经致电公司但未取得联系后,店长终于愿意继续跟我们沟通。

“MANNER 对员工会不会太严苛了,工资待遇是不是没有给到位?”我们问道。

“还是人力比较紧张吧,其他的倒还好吧!”店长说, “单量比较多的话,本身就是比较高压的状况,(店员)精神压力会比较大,但是每个店的情况都不一样。”

店长告诉我们,她一直在这家店工作,不知道其他店铺具体的情况,但是她目前为止没有遇到过客人催促得厉害的情况,“可能这里顾客素质都比较高。”

据这位店长描述,店里的店员可能会发生调动,但是一般都是就近分配。我们没有获得店长和店员收入的具体情况,但在这家店,从店员到顾客,看不到任何舆论场的“硝烟”。

作者:Hanna、Rebecca

编辑:张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