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SH688599)$  

$阿特斯(SH688472)$  

据江苏省级党媒——新华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平台交汇点常州频道在5月31日报道:

“近日,中国海关先后依法查扣了具有较大侵权嫌疑的货柜。其中,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发往欧洲的(N型TOPCon产品及HJT产品)货值高达373万多元,无锡云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发往拉美的SS-585-72MDH ( N型TOPCon 组件)货值143万多元,总计超500万元……”

据知情人士向赶碳号透露,本文中报道的来自阿特斯与无锡云程的这两批出口光伏组件,均因涉嫌侵犯专利权,被上海海关依法查扣。此案背后主张权利的企业,即是龙头企业——天合光能。

这意味着关于N型TOPCon的专利之战,已经在头部光伏企业之间全面点燃!

01

天合光能与阿特斯,开战!

据交汇点报道: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是企业维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将自身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海关进行备案后,海关发现侵权嫌疑货物时会依据海关条例扣留并通知权利人,有效避免权利人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上海、南京、南通、常州等多地海关先后查获多票涉嫌侵犯专利权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货物。”

该报道的可信度毋庸置疑。因为交汇点属省级党政媒体,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由于该则新闻由交汇点的常州频道发布,文中没有出现的主角——天合光能的总部也在常州。

另外,阿特斯与无锡云程的这九个货柜均是被上海海关依法查扣的。据赶碳号了解,并没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江苏省虽然外贸排名全国第二,但本省并没有大港,外贸大部分都要经上海海关。所以,并不是因为三家企业分别属于苏、锡、常的企业,江苏海关在执法时可能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

现在看,天合光能起诉中清光伏TOPCon专利侵权,只是小试牛刀,祭旗而已。现在,对手却是阿特斯这样的头部全球化光伏企业,其后果当然非同小可。

客观说,我国头部光伏企业间虽然竞争激烈,但在面子上,大家都能过得去,能够保持体面与和气,至于各种较劲、斗法都是私下里的,即所谓暗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是在产品、市场、客户层面的竞争,很少有这种直接撕破脸的。

特别是天合光能和阿特斯,两家企业都是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光伏老玩家。两家公司去年的组件出货量行业排名一个排第二,一个排第五;两家公司的总部都在苏南,一个在常州,一个在苏州,相距还不到100公里;两家公司老板和高管,在各种场合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就连在这次SNEC上,两家公司的展台也都是紧挨着。

关键是,天合与阿特斯之间,平素好像也没有传出过有什么过节恩怨。两家企业之间的交集见诸媒体报道的,其实还是在四年前。当时正值210与182阵营相互对垒。据媒体报道,阿特斯是两大阵营中唯一一个“骑墙派”,先站182,后站210,看到当时210没起来,其后来的主力产品仍旧回到了182。

那么,天合光能这次为何“忽然发难”呢?赶碳号在交汇点这篇文章中,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目前光伏行业无门槛,谁都可以进入、组织起产能,知识产权未能有效起到防火墙作用,不仅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反而劣币驱逐良币,抑制行业未来创新,导致光伏行业陷于低价竞争的泥潭。如果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行其道,不能得到严惩,就不可能走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面这段话,既是媒体观点的表达,也不可不谓天合光能及众多光伏企业的心声。所以,两家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历史恩怨过结,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行业想要告别“内卷”,告别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就必须拿起知识产权的法律武器,开战!

但有些奇怪的是,此事发生距今将近一个月,竟然鲜有媒体报道和转载。6月21日,该事件终于进一步发酵,是在海外。国际媒体《光伏杂志》发布一篇题为《中国海关查获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光伏组件》的报道。

重点是,阿特就此进行了回应。该公司发言人在给《光伏杂志》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中国,任何一方都可以请求海关以涉嫌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扣留进出境集装箱,只要他们支付所需的保证金。“这是一个标准程序,并不意味着任何侵权行为已经成立。”该发言人说。

这也就是说,这事折腾了近一个月,到现在还没有解决。阿特斯甚至还向媒体直接暗示,天合光能为此支付了一定的保证金。

看来,两巨头这次算是真的杠上了。这一战,当然非同小可!

02

涉嫌侵权的,是阿特斯主力产品

据《光伏杂志》报道,阿特斯被上海海关查扣的这批组件为“TOPCon HiKu 6组件”。

阿特斯最近似乎有些流年不利,先是被TCL中环旗下的子公司Maxeon在美国告,后是被天合光能在上海海关主张侵权,所涉产品都是N型TOPCon。

TOPCon HiKu 6组件,这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光伏组件呢?这款产品是阿特斯目前主力产品中的头牌。如果这款产品在专利上有问题,那事情自然不会小。

阿特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

“近年来,公司相继推出大尺寸硅片和电池、PERC 电池、HJT 电池、TOPCon电池、双面双玻组件、半片组件、MBB 组件等众多创新技术和相关产品,并系统地进行专利布局……主要产品包括公司在2023年最新推出的N型TOPCon系列产品——TOP(Bi)HiKu6 和 TOPBiHiKu7。TOP(Bi)HiKu6 系列产品主要采用“182mm 硅片+144/120/108 片半片+TOPCon 电 池”技术……为了进一步降低系统端的成本,公司将TOP(Bi)HiKu6 系列产品升级为基于182R 硅片的新产品,以进一步提升组件功率,优化集装箱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就在三个月前,今年3月,TCL中环(赶碳号请注意,这位也是当年210阵营的主力军)旗下子公司Maxeon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院,对阿特斯控股股东——CSIQ提起诉讼,称CSIQ 通过其关联公司直接或间接侵害了Maxeon公司持有的三件应用于光伏电池的TOPCon的专利权。

Maxeon要求CSIQ及其下属子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和费用,但未提出具体的损害赔偿金额。

阿特斯在公告中表示,根据对相关专利文件的初步分析,该公司认为其产品与工艺过程与Maxeon专利保护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都存在明显区别,不构成对相关专利的侵权。目前,此案仍在进行中。

在赶碳号过往的研究中,一直认为阿特斯是今年头部企业中最有可能赚钱、而且赚大钱的一家。主要原因就在于阿特斯在美国市场的持续深耕。关于这一点,阿特斯在TOP10组件企业中具有压倒性优势,无人能及。

公司投资者交流记录显示,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组件出货量6.3GW,其中北美市场占比超20%。在行业性亏损的今年一季度,阿特斯在美国至少卖了1.26GW以上的组件。

另外,阿特斯也是目前美国本土产能最大的中国光伏企业。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建设的5GW N 型TOPCon光伏组件工厂在去年就已正式投产,开始交付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Maxeon发起诉讼的地方,正是在德克萨斯州,诉讼的估计就是阿特斯在美国刚刚下线的产品。如果构成侵权事实,阿特斯要么交纳高额的专利授权费,要么这个刚建成的美国本土产能,最终却无缘于美国市场。

当然,Maxeon也未必就一定能打得赢。今年5月16日,荷兰海牙地方法院就判令爱旭相关ABC产品并未侵犯Maxeon专利,驳回Maxeon临时禁令申请。

在阿特斯的公告中,公司专利并不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维持有效的主要专利共2205项,其中境内专利2132项(包括发明专利 302 项)和境外专利73项(包括发明专利 28 项),专利数量行业领先。“

但是,在天眼查系统查询,阿特斯旗下与"TOPCon"有关的专利,仅能查到两项,看名称就不是什么核心的技术。而同样查询,天合光能有28项之多。

今年3月,天合光能在其国际网站宣布,公司拥有2000多项专利,其中包括大量核心TOPCon技术专利,以及PERC和异质结 (HJT) 技术专利。这些专利保护了天合对用于太阳能组件生产的关键N型TOPCon技术的知识产权,并巩固了天合作为为客户提供TOPCon产品的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Maxeon对于自己拥有的专利情况,表达的则更为直接:“早在行业开始使用‘TOPCon’这个绰号,来描述基于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的太阳能电池之前,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已经开发出多种方法,将TOPCon技术应用于背接触和前接触太阳能电池。Maxeon 拥有许多与TOPCon技术相关的专利,其发明涉及TOPCon太阳能电池架构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2000 年代。”当然,它是从SunPower继承而来。

所以,无论是与Maxeon的官司,还是与天合光能的纠纷,对阿特斯来说都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拥有TOPCon专利数量最多最全的晶科能源,现在还没出手呢。

03

TOPCon专利大战,刚刚开始

赶碳号在上篇天合光能状告中清光伏TOPCon专利侵权的文章发布后,有粉丝留言提出,TOPCon专利并不是天合光能最早发明的,都在设备厂手中。这事的来龙去脉,的确需要讲清楚。

我们很难想象,光伏圈里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竟然是一个已经被光伏行业淘汰出局的企业——LG。

今年1月份,TOPCon领军企业——晶科能源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上图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非常关键——“2022年晶科已购入LG集团光伏专利包”

这个专利包有多少呢?Incopat数据库显示,2022年LG出售了近600件光伏专利,涉及中国、美国、欧洲等市场,买家正是晶科能源全资子公司。

今年3月份,晶科能源将其中一部分专利进行了转让,其中约160余件中国和美国的专利,转让给了天合光能,30余件中国专利,转让给了晶澳科技。于是,“晶晶天”光伏三巨头,联手拿下了这600件LG光伏专利。

赶碳号由此推测,中国企业关于TOPCon电池的基础专利,或许来自LG,至于Maxeon掌握的TOPCon基础专利,肯定来自于SunPower。

当然,我们绝不能因为TOPCon技术原理最早是老外发明的,基础专利最早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就因此否定中国光伏企业的巨大价值。

一道新能源CTO宋登元博士最近接受赶碳号专访时举了个例子:目前包括一道在内的少数企业,可以将N型TOPCon电池的工业化量产效率做到26%以上,良品率提升到97-98%,而且成本极低。这个技术水平,包括国外很多大学的实验室现在都做不出来。而我们在工厂车间里给干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光伏企业厉害的地方。

中国光伏企业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为了研发更是投入巨大财力。所有的专利成果,是中国光伏企业这几年靠辛苦赚来的钱堆出来的,砸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白捡来的。

晶科能源披露,公司2022年费用化研发投入是56个亿,2023年更是高达69个亿。天合光伏在2022年费用化研发投入是46个亿,2023年是55个亿。晶澳科技2022年是44个亿,2023年是46个亿。

阿特斯2022年的费用化研发投入是4.7个亿,2023年是7个亿,差不多是晶科能源的十分之一,天合光能的八分之一,晶澳科技的七分之一。

此前,晶科曾对外发布信息,已向不少于两家光伏企业授权TOPCon技术专利,其中所授权专利的内容除了自己原始授权专利,也包括从LG手上买来的专利。

一家企业告诉赶碳号,受让晶科等国内企业的专利技术,“其实花得钱不多,价格相对合理”,企业可以承受。

此前,包括阿特斯在内,亦有多家中国企业因为叠瓦技术侵权,而不得已放弃叠瓦组件的一些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专利拥有方——Maxeon的开价太高,每W组件的专利费高达1至2分钱,光伏企业实在难以承受。

此前,包括阿特斯在内,亦有多家中国企业因为叠瓦技术侵权,而不得已放弃叠瓦组件的一些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专利拥有方——Maxeon的开价太高,每W组件的专利费高达1至2分钱,光伏企业实在难以承受。

不过,对于基础专利,也有企业持持不同看法。上市公司天宸股份就曾表示,TOPCon电池的产品结构和工艺是公开的信息,不存在基础专利的问题。如选用购买的工艺设备都会带有专有工艺知识产权的授权,就不存在被撤销技术授权和产生技术专利纠纷。

回到天合与阿特斯的这场纷争上,难道花钱买回来的专利,就不是专利吗?难道那些不愿意为知识产权付费、也不愿意投入巨资研发的企业,就仍然可以“拿来主义”、安之若素么?

多少年来,不只是光伏行业,我们的一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对于科学与研发,其实是缺乏基本的尊重,起码的敬畏的。而这,正是我们当下很多行业的“内卷”之源。

中国光伏企业间的专利战已经打响,赶碳号将持续关注。

来源:赶碳号科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