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阐述了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明确未来将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近期,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框架转型非一蹴而就,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还将持续,优化货币统计的“仪表盘”、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等将逐步探索推进。

  政策框架或进入转型时刻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潘功胜在演讲中指出,此举“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

  央行之前通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以及新闻发布会,多次强调金融数据放缓是自然的,要防止人为追求的“虚胖”。

  “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潘功胜表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央行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

  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潘功胜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