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本周再度跌破3000点,交易量萎缩到6000亿出头,总体情绪已经来到今年以来偏低的冰点,与1月末的差异可能仅限于还没有出现流动性的风险。从我们4月以来的叙事来看,这次再次光顾3000点以下并不是特别意外,我们在2月末的周报中就提出流动性危机结束,市场回归弱预期,市场继续上行的基础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当前从宏观映射的角度,这个位置是一个相对均衡的位置,向上和向下均是在基于眼下的一些乐观或者悲观的预期,基础均不牢靠。

从我们的复盘观察中,我们对4月以后的市场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实际上市场的走势出现了一些偏差,最明显的迹象是4月中旬以后以地产为带头大哥交易了一波zzj会议的预期,峰值出现在517的政策。从结果来看,这一波517预期行情靴子落地后,便快速退潮一路阴跌持续至今。

这样的交易语言实际上告知我们两个信息:

(1)地产行业的变化能够牵动整个市场的预期变化。我们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地产,不是新质生产力。救地产约等于救宏观预期约等于救股票市场。

(2)眼下的救地产力度仍然不够,至少是执行层面力度不够。

第一条也不用过多论述了,是我们自去年以来持续的观点。这一次4月中旬到今的走势,再次验证了一遍。

关于第二条,如果我们站在执行者的视角去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领导往往通过会议精神传达思路方向,执行者在理解层面就会先产生差异,自然在执行层面方差波动极大,特别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矫枉过正以后,又容易纠偏急转弯,这在过去的实践中屡见不鲜。这次转向也来得比较突然,并且在执行层面也设定了很多限制,落地非常困难,所以再次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毕竟当年三条红线的领导高升了,推的太猛领导的权威呢?所以猜测来看,目前执行层面的限制还是比较严格,尽管方向已经有所逆转,但是执行者顾虑还是很多,还是在等待更多的授权。

根据领导最新的工作指导来看我们观察,核心是围绕“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自愿参与、以需定购、合理定价”;另外下了关于“收购主体、收购对象、收购用途、资金用途”的“四个精准”严格约束。

“由城市政府选择地方国有企业作为收购主体,地方国企及所属集团不得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得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市政府指导地方国企与房企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确定商品房收购价格,防范道德风险”。

从这些约束条件来看,总体上收储政策初衷非常好,但是条件约束这么多,四个精准几乎让项目推进困难重重,主体只是放给了地方国企实际上并不是十分明确,相当于把一个责任重大、权力很大的工作放给了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企业,我实在想不出地方政府能有哪类非城投国企愿意接这样的可能没什么回报的项目。“市场化运作”就直接把房企都了,如果是市场化运作,参与收储的主体是不是也想等等房价再跌一跌再参与,再压压价,房企恐怕是多了一个趁火打劫的债权人,可能死的更快。

历次应对化解危机,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不良资产,美国08年救金融企业的时候,哪次是用市场化方式去救危机的。

所以我之前在分析这次收储是通过一种折中的方法去“救主体”(关于近期社融、加税、地产的观点),还是忽略了这一点,收储和接手股权最大的区别在于“利益不一致”。接手股权就等于将房企收购,相当于将救房企的资金与房企的命运直接绑定起来;而收储是给房企增加了一个交易方,主体如果按照市场化运作,本质上和房企是对立方,利益层面此消彼长,主体为了规避掉执行层面的道德风险,要么消极应付,要么拼命压价。类似于组成了一个拼多多大团购,更有实力与房企博弈价格了。

如果严格按照收储的指导方针执行,基本上很难看到我们一开始期盼的执行效果了。当然,我们在政策出台的时刻,并没有这么多的执行细节,自然是希望按照“救房企”的思路去做推演,这次执行细则出来以后,又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市场也足够聪明,就是在往失败的方向交易。

毫无疑问这次517的行情,再一次复制了过去两年地产骗炮的打法,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都是与时间赛跑过程中败下阵来。下一步我们还能再更期待什么样的政策出台呢?

很难想出来了。从力度的角度来看,领袖已经松开了收储的口子,尺度已经非常大了,类似于直接下场救企业。只不过现在收储的执行端,顾虑重重,掣肘很多,没有足够的责任豁免。如果希望还有终极大招,那就剩下直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系统性的把问题房企的股权接手,先把一切违约的风险完全规避掉,再去期盼市场慢慢修复信心。显然这么大尺度的政策,以目前现实反馈给领袖的信息,不足以动摇价值观。

我偏向于认为,目前收储的方式,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利益一致,以足够的力度执行下去,能达到接管股权的效果。可惜,只要是初衷为了规避道德风险,无论怎么绕都很难将“救活”纳入到考核中。老师假装在教学,学生假装在学习,学习的kpi是“看着努力”而不是“掌握知识”。

市场还是继续等待吧。3000点以下,还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处于一个合意均衡的位置,不必过分悲观,如果万一再次遇到流动性风险,可以积极一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