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生物(SZ300142)$  开端:三年半过山车,现在已经进入地平线以下,接下来如何走,没人能说清楚。现在的基本情况是:

1、医药生物行业,特别是疫苗大都下跌70%以上,万泰相对较好(9价预期,目前最快)。大多数说法都指向新冠疫情导致的估值泡沫崩塌,而且塌过了疫情前的市场估值。

2、沃森的13价面临更多的竞争,2价失去先发优势。这里有个悖论一直没想通,有些人评论沃森13价就说到虽然第一家,但面临后来者竞争,不配享受高估值,说到2价又说失去先发优势,很难与万泰竞争,不配有高估值,一直没想通,无论先发还是后发,沃森都不配高估值?

3、三条路线的新冠疫苗路线现在已出清。重组蛋白、腺载体都结束研发,mRNA新冠和变异版,一个获得印尼批复,一个获得国内紧急使用批复,算是跑通了这技术。

4、关于mRNA技术,大家都知道沃森在做的时候临床人数都是远远多于国内其他研发单位,这说明这款疫苗做的很扎实,但就是比广大股民预期的慢。其实试想一下,正常情况下,研发一项用新技术开发的疫苗需要多少年,其实已经不慢了,只是没赶上现实世界的需求时间,确实没取得现实收益,但技术也是实实在在的获得了,这是国际认可的未来主流技术,当然不是说有这项技术就能研发出更好的疫苗,但还没有这项技术且完整跑通的单位,肯定在未来会处于劣势。

5、大家现在对于沃森最大的期望在于国际化,这也是事实,但向外推广有多难,大家是否有个正确认识?这是个累积的过程,很难有公司能一下子打开多个国家的市场,虽然国内很多疫苗企业在吹国际化,但真有谁能取得超过沃森的销售额吗?

6、世卫组织认可的全球前十大生物疫苗公司,国内也只有国药和沃森,这样的国际化努力,难道真如有些人说的这是个吗?

7、回顾三年,沃森最大的问题是出产品的时间总是晚于市场期望的时间,过度的失望加大了沃森的跌幅。但其实他真做出来了,这方面没有食言。

8、沃森跟万泰的2价之争,销售端确实劣于万泰,其实想想这是必然,钟老板作为浙商,这方面,全国也没几个对手。但确实也没想通沃森为何首先发起价格战,既然发起为何中途又不执行到底,输了年初的大单,气人。

在此开端,几个期许:

1、结束与万泰的价格战,希望双方坐下来好好谈,国内国际足够两家的分的。重要的是连手抵御后来者,不要把9价做成一个红海市场,让国外厂商看笑话。

2、新冠疫苗获得正式批复,推出新冠流感结合疫苗的研发。

3、利用mRNA技术研发新非新冠疫苗,给市场证明这项技术的价值。

4、继续深耕国际化市场,国内太卷了,也不知道国内何时能形成行业共识,也许很难吧。

2024-06-24 09:08:52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关于股东、管理层的一些看法:

1、当时买入的时候就关注到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都很低,甚至没有单个5%以上的。关于这样的股比结构,当然不能说沃森能想华为这样管理水准极高的那样,因为沃森的分散原因和华为完全不一样,但反过来看,这样的股权结构也能避免大股东减持的黑天鹅事件出现。

2、刘确实减持了很多,而且投资了其他疫苗公司。

3、李的持股比例也是逐年下降,但回溯了一下,最大的减持还是为了引入云南当地国企,后来的减少也全数转入喜云平台,真没有像其他那些为了啥改善生活、自身资金需求等原因而减持,当然实际可能有,只是我没发现。

4、去年的高管减持是为了股权激励交税,这个我相信公司的说法,毕竟如果信批造假,那代价是很大的。有些人说了,高管工资这么高,还需要减持交税?其实换你自己想想就很正常了,如果是我,我肯定也是减持一些股票去交税,一方面避免使用自己的现金,另一方面公司股价一直下跌,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减持交税对自身来说也是十分合理的。


从三年多的观察,沃森生物无论是在公司新闻,还是信息披露方面都很保守,甚至古板。吹过最大的牛也是黄总说的200亿,但当时说的200亿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觉得可以原谅,理性看待,这么多年,说实话还真有点希望公司多“吹”。公司这帮人的古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与投资者不能形成良好互动,不能认真听取市场声音,最麻烦的是走向刚愎自用的境地。其实,友商也好,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好,不是公司的敌人,公司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不能发现自身问题,发现问题不去改进,这样的耳目闭塞才是最大的问题。希望公司能认真对待投资者的意见建议问题,按照规定信批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没有“温度”的机械回复,在这样漫长的下跌中一定是有问题的,希望看到公司的改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