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从景气度(需求)和竞争格局(供给)两个维度,来谈一谈究竟产业周期四个阶段中,哪个阶段最具投资机会:


第一阶段,新产品横空出世,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复合增速非常高,该“渗透率提升阶段”,景气度爆棚,全行业的参与者,都能够分享行业成长的红利,典型代表就是2010-2013年的智能手机和2020-2022的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量价齐升。


第二阶段,当行业爆发性增长红利告一段落后,原有玩家还在大幅扩增产能,业外资本开始跑步进场,该“竞争加剧阶段”,景气度向下拐头,尽管行业增长趋势未变,但由于竞争格局开始恶化,利润率会陷入到不断下降的循环中,比如说2010-2015年的工程机械、2013-2016年的智能手机、2019年后的快递行业。


第三阶段,经过惨烈的竞争厮杀后,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存活下来,开始收割被淘汰者的份额,该“竞争格局优化”阶段,虽然行业增速放缓,但龙头企业却迎来第二春,且成长稳定性更强。


一方面是低需求增速的存量竞争时期,往往是企业间搏杀的关键时期,不断出清过程中,龙头以市场份额提升,另一方面是行业格局优化后,产业链话语权上升,无论是对上游的成本压缩、转嫁,亦或是对下游的价格提升,均能实现利润分配比例的增加,带给龙头企业持续增长。


典型的代表就是2005-2018年的空调,从2005年到2018年,虽然行业增长趋缓,十三年间销量只翻了2倍,但随着行业洗牌,竞争格局改善,格力电器的收入翻了10倍,且净利润率从2.8%上升到13.3%,股价涨了100多倍。


当行业内卷到空前激烈的程度,而又遇到需求不振时,行业就会进入到自动出清模式,如2012年的国产鞋崩盘就是如此。当时的李宁整整调整了4年,后来随着行业的自动出清之后,龙头大幅收割中小玩家的市场份额,因为出清的过程,就是玩家不断减少的过程。当竞争对手被相继淘汰之后,行业的格局就会被重塑,而盈利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好格局,格局好,市场份额就会稳定,定价权就会有主导性,这也就是为何安踏、李宁,成为服装赛道中稀缺的大牛股的原因。


第四阶段,产品渗透率进入尾声,行业从成长、成熟,迈入衰退,迈入负增长,产品景气度降至冰点,甚至可能出现新产品的替代,比如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数码相机对胶卷的替代。


于投资机会而言,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时,是最佳的投资时机,前者赚的是空间扩张+景气度提升的钱,后者赚的是定价权回升+格局优化的钱,前者弹性高,后者持续性强。


(在所有上涨逻辑中,供不应求是最硬的逻辑。供需关系的研究应排在所有逻辑的首位,这也是最容易出牛股的逻辑。前几年的猪周期,疫情产业链、锂电池产业链、海运、去年开始的算力产业链等等,都是产品出现巨大的供需缺口,带来的股价暴涨。当然这是有限制条件的,唯有产业大爆发的时候才会出现阶段性的供不应求。)


而应该规避的就是第二阶段,虽然行业增速很高,但行业格局恶化,增收不增利,利润率和估值双杀。最应该放弃的就是第四阶段,是价值陷阱的集中营,看似估值很低,但行业发展的尾声,如果找不到第二成长曲线,再低的估值也是徒劳。


正所谓万物皆周期,没有永远朝阳的行业。房地产、新能源、CXO都有过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超级上行周期。而一旦周期逆转,我们能做的就是彻底远离,拥抱下一个超级上行周期,仅此而已……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是关于什么模式在股市能赚更多钱的问题,我简单复述如下:


“投资的核心是找到成长初期、且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找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领军企业,坚定买入,然后不惧涨跌起伏的得失和其他机会的诱惑,一直持有到行业渗透率提升到30%甚至40-50%,再去寻找下一个产业大趋势。


无论你多么努力,通常都很难超越采用这种模式的投资收益,这种模式通常可以在3~5年内提供10~30倍的收益。”


我完全认同这话,要想获得超高的回报,那么就要把目光放在那些新兴的、成长前景光明的的行业上。


为此,你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对这些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深度的研究,方能精准预判并把握这类机会。


比如过去的房地产、白色家电,后来的互联网,近年来的电动车、太阳能,以及当下的AI算力产业链都算在内。而未来的AI应用、创新药、人形机器人、6G、量子科技等肯定也是。


做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买在对的周期和趋势里。


对的周期,就是指行业刚进入高速成长期或即将迎来产业爆发,趋势指的是公司股价的走势底部企稳,或者刚刚开始扬起。


这种大的周期和趋势把握住,才是投资的精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