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仁才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这一天,王慰卿同志圆满结束了在凯文教育担任董事长的任期,回到仁才教育集团担纲总校长。

王慰卿,应该算是教育圈的传奇和“奇葩”。75后的他,尽管尚未满50岁,却已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出身于安徽的一个教育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1994年,他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因品学兼优,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并顺利保研。硕士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公务员队伍,历任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曙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

2013年,受到著名教育家刘彭芝校长的感召,他重返教育事业,加入人大附中,先后担任校办主任、联合总校党委副书记、第二分校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然而,他并未满足于公立教育的成就,2017年勇敢地投身于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他涉足少儿培训、研学旅行等领域,并创办了仁才教育……在民办教育的道路上,他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满腔热情与智慧。2021年3月,应股东方邀请,他出任凯文教育集团董事长,带领凯文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三年的聘期里,“王慰卿董事长和董事会带领着公司全体员工克服了疫情对教育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行业政策和监管方向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形成了以K-12国际教育为主体,高品质素质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引自凯文教育官网)

2024年3月,王慰卿结束凯文聘期,再次回到了仁才教育集团。

教育的“大”与“小”

作为曾担任过一流公办名校校级领导、执掌过上市公司的王慰卿,无疑见识过教育的“大”。然而,当他选择回归仁才,面对的却是另一种“小”。这里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只有一个融于教师办公区的小小工位;没有“高大上”的董事会与各类会议,只有深入课堂听课和与学生交流;没有精彩纷呈的国际学校和复杂多样的业务,只有看似单调枯燥的高考复读……这些转变王慰卿欣然接受,乐在其中。

自入职以来,王慰卿不仅担任着仁才教育总校长一职,还身兼三班、四班的副班主任。他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与班主任共同策划主题班会;他关注学生,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心与支持;他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他为学生们带去礼物和小点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同时,他也严格管理,对违纪行为绝不姑息,坚决把多次迟到的同学拦在教室外……

王慰卿说,伟大的教育家,无论是古代的孔子、近代的陶行知,还是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并非追求教育的宏大与壮观,而是致力于做真实的教育、具体的教育、纯粹的教育。

教育的“中”与“西”

曾为凯文教育集团的董事长,王慰卿领略过优质的国际化特色教育魅力。以海淀凯文学校为例,2024届的42位毕业生已获杜克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录取。但当他回归仁才这个以高考复读业务为主的教育机构时,王慰卿日常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则是国内教育的“咽喉要道”——高考。

王慰卿说,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与国外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二者应当取长补短,熔铸精华。当前,北京的高考已经进入“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教材”的“四新高考”新阶段,这一变革不仅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重视对核心素养的考察。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慰卿校长更加注重从国外先进的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服务,助力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育的“爱与尊重”

教育家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凝练起来就是四个字——“爱与尊重”。这四个字,也是王慰卿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守的遵循。王慰卿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怀揣对孩子、对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然而,王慰卿也深知,这种无条件的爱,有时也可能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因此,在爱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仁才教育可以溯源到2002年的人大附中高考复读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京城享有盛名的一家高考复读机构。面对高考复读生这个特殊的教育对象,王慰卿强调更要讲求“爱与尊重”。选择高考复读的学生,都是怀揣着梦想、抱着巨大勇气再次踏上征程的勇士。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次高考的挫折,但选择了不服再战,但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总是藏有一分脆弱、一点点敏感;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高考,他们又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惶恐、一丝丝紧张。所以,我们更要呵护他们的这份勇气,尊重他们这份梦想,并努力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达成所愿。

王慰卿幽默地提及,三十年前,他自己就是复读一年才从安徽考到了北京。所以,就当是还愿与报恩吧,一定要把仁才教育办好,让更多的学生在这里找到希望,实现梦想!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